我挑的是汪曾祺的《大淖记事》,要说学到了什么技巧,却很难说。
诚然,在读这篇的时候,切实地体会到了老师所说的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散文化的小说”“无话则长”“自然的人性”。因为这些特点,感觉他的小说把技巧隐于无形,整篇小说浑然一体,就是看完后感觉:它就是这样的。
第一遍看,跟看“受戒”的感觉是一样的,就是他写了很多东西,景物、民风民俗、好像不相关的人,“主角”半程还没出现。说实话,前面他写的东西我都没入脑,想象不出那个画面,或者说懒惰没去想那个画面,或者说他就是要写得让我懒惰起来,等你看完回头才发现这样写的妙处。
我看完回来二刷发现的妙处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开头半篇都在东拉西扯,严重考验我的耐心。再回来看才知道开头半篇不是没出现主角,而是都是主角!大淖这片水域是主角,沙洲上的茅草也是主角,各种民风民俗也是主角。想通了这个,我才真正理解了老师所说的“自然的人性”。这一切是那么的浑然一体和美妙。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像是随着纪录片镜头的旁白,一开始好像没有什么重点,后来你才知道,所有这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物是有机的整体。它们是有生命的,有延展的,不是橱窗里摆给你看的东西。人们常说写文是做菜,那么我觉得这道菜是白灼虾。或者是我最近喜欢吃的粥底火锅灼虾,啊哈哈。
老师说不要泛泛而谈,我偏偏好像就这样做了。那说下技巧吧。
留白:“号长走的时候留下十块钱。”“他们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待到月到中天。”“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发生了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情,读者可以自己想。
借景抒情:两回感叹月亮真好。应该说是“月亮真好。”和“月亮真好啊!”多了一个字和感叹号就看出了情感浓度的变化。
对话简洁直抒胸臆:“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吗?”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吗?”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亲你!”
诸如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