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后记

吴老师给教师的第8条写作建议是写好教后记。关于怎样写教后记,老师们都很清楚,不能面面俱到、写成教学的流水账,主要笔墨应放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如对整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策略是否妥当、感觉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有遗憾的教学组织、精彩的课堂生成、学生精彩的或糟糕的表现、自己在课堂现场的机智应变和灵光闪现等等,围绕这些点进行总结与反思。

吴老师也给出了写好教后记的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可以一个问题一个现象写一篇。写之前,先把这个问题想一想,尽力想深想透彻,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最好能反映或揭示一个教学规律,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先呈现课堂教学的情境,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是成功的地方,总结出一个经验或规律,是遗憾的地方,从多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篇教后记就是一个主题研究,主题多了,自己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能够形成“系统”。

第二:少些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些细枝末节,多些“状态观照”。

建议教师更啊哟学会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这种现象,研究这些问题。

第三:别让“课堂生成”喧宾夺主。

“课堂生成”不宜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教学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有预定内容和过程的活动,“课堂生成”则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教师在呈现和反思“课堂生成”时。不要停留于津津乐道它的“精彩”,而应再深入地想一想:“课堂生成”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和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不能脱离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来谈“课堂生成”,讨论“课堂生成”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要根据对预设的反思来判断。

第四,视野宽一些,不局限于一节课。

教后记、教学案例反思的写作,研究视野应再大一些---一节课后写一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写一写,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再写一写,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后记可能就超越了最初的意义,对于教师“发现自己”,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教学思想框架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学习完吴老师的建议,突然跃跃欲试,想重新写一写教后记,找到主题,发现规律,总结出自己的课堂发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