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27
卷三·经脉第十
6/23
原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后内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后内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原文译文对照:
~~~~~~~~~~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心手少阴之脉,起始于心肌肉质之中,出心肌联属心脏通往其余四脏的上下大血管、淋巴管、神经支系统,向下穿过横膈膜,与小肠相通络;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心经往上的分支,沿心肺之间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支系统而上,并挟行于咽喉两旁,直上到眼球与脑相连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支系统,并互通互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心经的主干经络,又从心脏通往其余四脏的大血管、淋巴管、神经支系统上行到肺脏,再往下,向左向右,经渊腋穴近旁横出腋下,
下循臑后内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
上行到极泉穴,沿再上臂内侧面(掌侧面)的后边缘(尺侧缘)下行,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臑、经青灵穴,下到肘内横纹尺侧端头的少海穴,
循臂后内廉,抵掌后锐骨之端 ,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沿着小臂内侧面(掌侧面)的后侧缘(尺侧缘),经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抵达手掌后方(小臂前端)的尺侧高骨端的神门穴,进入手掌之手心面的后部——即小指下方的手掌面,沿着小指的内侧(桡侧)上到小指尖端指甲盖底缘内侧(桡侧)根角外横旁0.1寸处的少冲穴,在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本经如有外邪侵入,则会因心火上炎而感到咽喉干燥、心痛;因心火旺而心液耗竭,导致口渴欲饮。由于心经正脉主要经行于手臂,心经受病首先会在手臂上的心经有所体现,故而心脏的疾病也叫做“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本经受外邪侵袭之后,因心经上连目系,故而心火上炎会使目系受热、液分枯少,导致眼白发黄;由于心经通过心系(心脏上下连通其余四脏的大血管、淋巴管、神经支)与整个胸膜相连,胸膜布满于胁部,故而当心脏受病时,痛感会放射牵扯到心经所覆盖的胁部,心经所经过的整条手臂的内面(掌面)桡侧缘,也会疼痛、逆冷,手掌心劳宫穴处却会因手厥阴心包经代少阴心经受病而出现炎症(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疼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手少阴心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所谓邪气过盛,即寸口处脉搏的跳动,比人迎处脉搏跳动大两倍;
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寸口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人迎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10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6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