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对几十个素未谋面的学生,上一节从未上过的课。我是忐忑不安的,一方面学生的基本学情我大概有数但是心里没底,另一方面我的教学设计虽然修修改改很多遍,在头一晚师傅站在我旁边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梳理之后,思路清晰了,却始终不觉得准备好了。
当然,大多数的挑战都不会有真正准备好的状态,我总对自己说“尽力而为吧。”
可能与他们本来的课堂最大的差别在于“问答”的方式,一种是提问主体大多是老师,另一种是提问主体是学生自己。显然,我在努力打开第二种局面的伊始,遇到了困难,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困难,也让这节课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些意义吧。
当孩子们望着我,等待我提出流程以内的问题时,我选择让他们自己来提问,在我内心十分忐忑担心不知如何收场时,有几个勇敢的小男孩举起了小手。
“你们怎么能保证剪下来的平移过去就能刚好补上呢?”
“你们这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当时我更多的兴奋是觉得终于有孩子进入到提问的环节的了,细品这两个问题,多么原生态的问题,并且也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的真问题,更重要的是也指向了知识本质。再多次这样的引导后,敢于提问的孩子其实没有很多,但是提问这扇门是打开了。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也许课堂上学生不回按照我的预设走,但不能因此就强扭他们的自然发展,收起自己的“掌控欲”,迈出”放手“那一步,做一个保驾护航的人,而不是握紧方向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