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密关系的书籍文章看过很多,看多了发现很多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角度不同。关系中很不利的一种表现就是控制,没人喜欢被控制,而似乎大部分人都喜欢控制别人,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所以带来很多问题。武志红的巨婴把这归于中国传统的影响下普遍的心理问题。李雪提倡完全的爱与自由。这些都是我比较认可的观点,但话说的比较坚决,就让人感觉有些极端,而且在操作起来一旦自己做不好就会倍感挫败。
今天在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的书中看到她对亲密关系的论述,发现这种说法很柔和,也很好理解,又不极端。
她说,在亲密关系中,有四种角色:朋友、情人、孩子和父母。朋友角色:彼此分享喜、怒、哀、乐,互相帮助、平等独立;情人角色:关心、爱护,充满温情体贴和浪漫欢愉;孩子角色:总是希望得到保护和照顾,呵护和宠爱;父母角色:指责、命令、批评对方,希望TA听我的。一般来讲,一种健康的亲密关系中,朋友的比重最大,然后是情人,最后是父母和孩子。我们大多数亲密关系走入的误区是:要么把自己变成父母,要么变成孩子。充当对方的父母,就会有要求,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标准、意愿和要求说话做事,做不到就会指责、抱怨、评判、批评。把自己变成孩子大人,当自己的需求、意愿和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发脾气,不顾后果地发泄、无理取闹。
想想我身边的亲密关系。在我父母的关系中,我看到最多的是父母角色,彼此全都是指责、批评。情人角色和孩子角色基本没看到。这样的亲密关系一辈子自然都是吵吵闹闹唠唠叨叨中度过。而我看多了这样的亲密关系,感受到的也是父母角色。而父母角色另一个说法就是控制角色。我们总是想要关系的另一方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否则就会生气,想要改变对方,认为不被理解,不应该。比如,在我的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中,他们都被评价为好人,好相处,可他们双方之间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在和其他人相处时,不太去扮演父母角色。
在我和女儿爸爸以前的关系中,我感到他习惯的也是父母角色和孩子角色,一方面他希望被照顾被呵护,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身边所有人似乎都该听他的,他是大家长。而我从小接触的都是父母角色,最受不了被控制。我连孩子角色都不习惯,也没想过被保护和照顾。可想而知我们的亲密关系自然不会融洽。比如买东西。我告诉他我喜欢什么,他会说那个不好怎么怎么的,然后会不经我同意自己买一些贵的他认为好的而我不喜欢的东西给我。比如有些人做事不合他的心意,他不从自身找问题,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对他的亲人或者无关的旁人破口大骂,对待朋友和不能得罪的人他才会收敛一些脾气。他会给他的妈妈买很贵的衣服,但当他的妈妈提出要买一个冰箱的时候他却拒绝,因为他认为有了冰箱就会天天吃剩菜。我能感到他对妈妈的爱,但这种爱里更多的是他觉得好才是真的好,也就是反过来他做了他妈妈的家长。在亲密关系中他扮演的始终是父母角色和孩子角色。说这些不是指责他,这不是对错的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当我们关系不能存续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是第三者的原因,其实根本问题是这段关系不是我们合适的亲密关系。我不需要父母角色,也忍受不了孩子角色,而这些他很难意识到。
在我和女儿的关系中,我尽量避免父母角色过多,更多的是朋友关系和情人关系。但仍然避免不了。当我的控制失效时,我会有情绪,有时候我不控制情绪一股脑发泄给她。有时候我强忍情绪,温和的表达观点。无论我大发雷霆还是和颜悦色,她都能准确地感觉到我的情绪。前几天去旅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相处,暴露出我们之间的很多问题。我几乎隔一会儿就会冲她吼叫一番,理由是她乱发脾气,她索求无度,她不配合,不体贴。根本原因还是她的表现不合我意。她完全是孩子的角色,时刻要我呵护宠爱。而我希望她能像朋友一样我们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可她现在还没有学会扮演朋友角色。
女儿还小,在她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她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与她现在的成长环境相关。她接触最多的是什么角色,就会在性格中种下什么角色。我希望她未来能有健康的亲密关系,因为这是持久幸福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