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督促,身边有人提醒着该干什么的感觉真好!
电影中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共有两种处理方式,暂时定为马修式的认错-改错模式,哈衫式的犯错-处罚模式,应该说这两种模式没有什么好与坏的说法,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电影中有些夸大了,尤其是哈衫的模式,惩罚的力度太大了,所以才会引起我们的反感,和学生的报复,一味的强硬效果就背道而驰了,而马修这种模式,也代表着惩罚,本着为你好的出发点,让你认清自己的错误,并且让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每一个人都有被认同的需要,马修应该就通过认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而哈衫模式,并不需要这种认同,犯错就会受到处罚,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最后是不犯错了,但习得性无助也就养成了,谈什么健全人格,而我们所最需要培养的成长性人格,这种方式不可能会出现!
课堂上马修说的第一句话:“课堂上禁止吸烟希望所有人要遵守”,几条简单的规则,不一定要太多,但是几条禁令还是要有的,不遵守会怎么样,我认为也需要说清楚,我现在有点简单粗暴了,不带跳绳,或者去厕所都有一定的俯卧撑量跟上,可以犯错,但必须接受处罚,任何原因都不可以例外,我做的好的一点是,我给学生灌了不少的鸡汤,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做俯卧撑怎么可以提高你的体育成绩,让你们做俯卧撑不是惩罚你们,是为了让你们变的更好,灌完之后才可以实行惩罚,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电影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随着我合唱团的进展,我的新学生开始听话”,音乐和体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合唱团或者足球队篮球队,基本都是这个情况,一件共同的事情能够把学生吸引住,找一件学生能够关注的事情,周五我去教研,一个老师分享了一个经历,他有一支足球队,并且兼着班主任,都是一群顽劣的孩子,但在足球队的队员会自觉的维护班级里面的秩序,尤其是他不在的时候,这个效果更加的明显,有迹可循,但这种认同感应该怎么去形成,书籍其实也是一种,有一部分转化了,这个圈子只会越来越大,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让大家形成某种共同的故事!《浪潮》中的班级也是这种情形,夸张了一些,群体性无能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显现出来,共情怎么去形成,这个需要我们付出大的努力。
电影中也有一些小细节,赏罚分明,适时鼓励赞美,不要总端着架子,必要时迎合学生的需求,都是小道,都很难做好,因为精力不允许,除了教师,我们还有其他的社会身份,其他该承担的责任!
最后,我认为试试用书籍成为这种,共情,请他们拥有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