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评论家、学者解玺璋说:“人所以读书,有很多理由,最重要的,是完善其精神,安置其灵魂,激发其思想,培养其性情,其余都是次要的。”在我的阅读中,一直在寻找的为什么要读书或阅读的理由中,这应该是最为确切的。
而作家梁晓声在《关于读书那些事》中说:“人和书的关系,大抵可分为如下的四个阶段——童年时听故事的阶段,少年时看连环画的阶段,青年时读小说的阶段,中年时读书范围广泛的阶段。由此,以后成了一个终生具有读书习惯的人。”这对于一个养成终生读书习惯的人的必经路径做了一个经典的概要。作者在文中说到的唯独缺少了“童年时听故事的阶段”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是农家儿女的父母,未见得肚子里没有故事……但他们一经成了城里人,终日感受到诚实生活多于农村生活的压力,哪里还会有给自己的小儿女讲故事的闲心呢?”于是,终将因为父母有故事而没有时间给儿女讲故事而没有了“童年时听故事的阶段”。而我,在每天晚上,常常会听母亲与乡村讲生活在乡间的逸闻趣事。小时候,尤其是晚饭后,经常听母亲和村里玩得来的邻里乡亲聚在家里,讲一些并非来自什么童话或神话里的故事,而是来自于乡亲们生活中亲自发生的乡村鬼怪,在我们小孩子听来虽然害怕,但有具有非常好奇的成分,给我们很神奇的感觉,带有一些不能解释似乎还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那些故事毕竟成为了我们缺少童书时期的童年的精神营养,而且是唯一的“知识”来源,给了我们那个贫瘠的精神年代的孩子的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也许,我对于文学爱好的精神种子,就是在听母亲与相邻乡亲们讲的那些没有来由的乡间鬼怪开始萌芽的吧。所以,梁晓声在文中于是说:“如果一个底层人家没收音机,也没有喜欢读书的大儿大女往家里借书,那么无论这一户人家有多少个儿女,几乎全都会与书绝缘。”而对于一个国家号召“构建书香社会”并大力鼓励人们读书极力促成社会读书氛围的养成这一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作者在书中如是说“读书习惯是有前提的。倘人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闲暇时光甚少,大抵是无法养成读书习惯的——神仙也难做到。而此前提,非个人所能心想事成。”
而这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要知道:“人的基因现象也体现于‘灵之记忆’。若一个家族的几代人口都是喜欢读书的人,那么下一代在世胎儿的时候,大脑中便开始形成关于书的遗传‘信息’了。也就是说,‘精神’在生理现象方面也可以变成‘物质’,家风可以变为后代的遗传基因。胎儿出生后,成长期继续受喜欢读书之家风影响,日后自然会是一个读书成习的人。先天基因加上后天影响,那是多么‘顽固’的作用啊。这样一个人,除非弄死他(她),否则他(她)对书的好感终生难改。”这是就一个家族的精神史而言,读书会时代相传,不仅是外在的读书习惯,还从根本的精神与血液里的成分遗传进行了分析,从而由表及里对读书的家族传承进行了学理分析。我们常说的“书香之家”并不是一种传说,而是一个真正具有极强科学成分的“灵之记忆”。由此,“因而一个事实是,不论一个时代怎么变,相对于人的精神的新现象多么层出不穷,那些国家的读书人口都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而人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说读书对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在。文中最后,作者写道:“另一个真相乃是——人类的社会中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某人从少年时变喜欢读书,二十几年中爱好未变,但书籍对他的心智和人生却丝毫也没发生正面影响。”
读到此处,突然想起了一件令人神伤的事件,那就是假如有人问我临终前最感到遗憾的事,那必定是:世间还有那么多好书,可我却没有时间去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