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的力量!!!
这个寒假,学校开展了《数字时代的教与学》共读活动,而又恰逢这之前我接到了去友好学校送课的任务,由于是小初衔接,课例的选择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体现数学的思维深度广度。因此我选择了三年前曾打磨的一节课《七桥问题与一笔画》。而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又有些迷茫,如果我按照三年前的方式方法,而对不同的学生去用相同的方式上同一节课,对于一个教师本身的素养发展的角度来讲,是不是一种“后退”的行为?些时学校建议我用麻吉星反馈器来上课,而我本身是有些抵触的,从无到有,从一无所知到短时间内打磨成型去送课,我能行吗?
第一次磨课,我坚持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有小组讨论,提问回答,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总是感觉我一个人在前面讲的兴致勃勃,而学生坐在下面一脸茫然,问题讨论不热烈,回答问题“不在点”,我只能一遍遍的问大家听懂了吗,来判断我的教学效果。难到三年前的打磨的一堂精品课,如今“讲砸了”?评课过程中,校领导又一次提出,一定要尝试用麻吉星。
第二次试课时,在没有改变原有教学设计的同时,我加入了麻吉星反馈器,由于第一次使用,并不是非常熟练,我没能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于度很好,与以往的课程不同,每个同学都按下了反馈器,参于了问题的投票。学生的讨论也更热烈了一些。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也更清晰了。虽然课上有很多不尽人意的东西,但是我看到了和以往教学中不一样的东西。共读活动开始,我又重新翻开《数字时代的教与学》这本书,如果说之前的翻读有点懵懵懂懂,而这一次,突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第二次与第一次试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我看得见了!这正是信息技术的力量,只有看得见学生的学习,让思维可视化,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教学,才会形成以生为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