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养子友文
在解救陈州以后,一位地方乡绅方坤欲为朱温建立祠庙,后被张惠制止,使朱温避免了一场来自朝廷的讨伐。然而,陈州继任刺史张伍德是大宦官杨复光的人,欲加害朱温。设计引诱方坤再建生祠,好在方坤把此事及时报告了朱温,朱温识破了张伍德的阴谋,令雕刻师傅毁掉快成型的泥坯,最终张伍德的阴谋破产。
张伍德恼羞成怒,欲杀方坤。手下报告说,方坤是陈州知名乡绅,每年都会出巨资扶危济困,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杀了会触犯众怒。最主要的是杨复光临走时告诉他,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杀了方坤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于是,张伍德就放过了方坤,但心中的一口气没有咽下,便派人杀害了雕刻师傅全家。可怜一家八口,竟有七人一夜之间命归黄泉,唯独他八岁的儿子躲在米缸里,才幸免于难。
这位雕刻师傅姓康,人称康一刀。他幸存的儿子叫康勤。方坤得知此事后,无比愤怒,痛恨张伍德这个无耻狗官。康一刀师傅,是方坤敬重的大师,他的泥雕手艺是远近闻名的,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景观花卉,都可以做得栩栩如生、逼真细腻,他雕刻的佛像、土地神等无不形神兼备。康一刀高超的雕刻技艺来源于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把握,他常常去山野和田间地头寻找灵感和素材。他用心地观察和感受世界万物,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泥雕的艺术表现中,让作品更有生命力、更富有感染力。
方坤的内心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如果不是他请康师傅为朱大帅雕像,他就不会受到连累,更不会遭此大难,这世间也就会多一位雕刻大师。
然而,他明知是张伍德所为,又苦于没有证据,无处申冤,况且,自古民不与官斗,斗来斗去还是老百姓吃亏。
方坤安排人把康师傅一家一一安葬。并把康师傅一家被杀的事情报告了朱温,朱温也没有办法,手中没有证据,再说,如果闹下去,生祠的事情还会被扯出来。朱温安慰了方坤,并让方坤把康勤送到朱府。
康勤很乖巧,由于目睹全家人被杀,变得胆小,怕生,时常用衣袖遮住头脸。
朱温告诉方坤,为了让康师傅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他要收这个孩子为义子,让方坤做个见证。方坤因此更加敬佩朱大帅的爱心和义气。从此,康勤改名朱友文,在朱府,他比友璋大四岁,比友裕小四岁,张惠一房已收留了友裕,朱温就把友文寄养在陈夫人一房,让他也陪伴友璋。朱温让友文认张惠为嫡母,称陈夫人为姨母。
友文虽已安排到朱府与诸公子一起读书,玩耍。但全家被杀的阴影还没有散去,他成天神情恍惚,不能与其他孩子玩到一起。陈夫人平时都非常小心地哄着他开心,可他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
陈夫人把友文的情况报告了张惠,张惠找来了府中的医官,医官翻看了一下友文的眼皮,让友文伸出舌头察看一下舌苔,再号了脉,无奈地对张惠说:“回王妃,公子得的是癔症,是由于恐惧惊吓、忧思悲伤等情绪过于激烈,导致气血淤滞、经络阻塞而引起的。民间俗话说,这是丢了魂魄,普通的郎中是治不好的,只有干偏门的人才能治。”
为这事,张惠曾与朱温商议,要想办法治疗这孩子的病症。
他们请人在多地寻访,终于请来了一位巫师,巫师听了他们叙述友文的症状后,说:“这是因为孩子受到了惊吓,魂魄离体,需要把他的魂魄找回来,让魂魄归位。”
朱温告诉巫师,友文的父母都死在陈州。巫师说,要治好孩子的病,必须要到陈州。朱温就随巫师一道,并让张惠、陈夫人带着友文,前往陈州,为了确保路途的安全,朱温还安排了一支卫队护卫。
到了陈州,为了在陈州办事方便,朱温也请来了方坤。
巫师到达坟地后,围着坟地四处寻找,朱温问:“大师在寻找什么?”
巫师说:“回王爷,需要找到孩子父母生前用过的一个物件,这样的东西,一般在坟地周围都能找到。”
巫师找了好一会,终于在一座坟的下方发现了一截烟袋杆。巫师问:“死者生前抽烟吗?”
方坤回答说:“康师傅生前喜欢抽烟。”
巫师认为,这么一截烟袋杆就是要找的物件。他先把这截烟袋杆擦拭干净,用黄纸包裹起来。
巫师让朱温把友文带到他们父母的坟前,当着友文的面,对他父母及其他死去的亲属亡灵进行了超度。巫师把刚才包好的烟袋杆放在坟地的地上,在上面覆盖了一道灵符。巫师立在边上,念了一会儿经文,突然,巫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指着烟袋杆上的灵符,说:“起!”烟袋杆上面的灵符随着巫师一声喊,飘向空中,越飘越远,最终看不见了。众人感到十分惊讶。巫师继续念经,过了一会儿,从巫师的身后,飘飘忽忽地又飘来一张黄色纸条,仿佛从天空中飘来一样,飘到跟前落下,正好落在烟袋杆之上,大伙一看,这个纸条正是刚才飞走的那道灵符。在场的人个个都惊呆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玄乎的事情,真是大开眼界了。
亡灵超度之后,开始驱赶魂魄归位。
巫师身着黑色道袍,头戴黑色幞巾,前胸贴着一道灵符,道袍的后背上有一个大大的八卦图案,他手拿一柄拂尘。在坟地中央,巫师手持罗盘,校准了方位,画了一个圆圈,让友文席地而坐,坐在圆圈之中,给友文的额头上贴上一道灵符。巫师围绕着友文转圈,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拂尘在友文的四周及上方扫过,转了足足有五十圈。之后,巫师在距离友文一丈开外的地方,席地而坐,左手直立成掌,放在胸前,右手握着拂尘指向前方,正对友文。他紧闭双目,口中念着咒语,手中抖动拂尘。众人都站在外围,屏住呼吸,静静地看着巫师的作法。
前后弄了一个多时辰,只听到巫师大喝一声:“魂魄归位!”
友文身体一震,然后就倒下了。
这时候,巫师慢慢睁开眼,让人把友文额头上的灵符取下,烧成纸灰,并让人帮助友文服下符水,带去休息。
巫师在陈州作法之后,车马从陈州快速地回到汴州,友文服下符水后就躺在榻上睡着了,奇怪的是友文这一觉睡了三天两夜,第一天梦中常出现惊厥,第二天偶然有缠杂不清的梦呓,第三天脸色平和,睡得很安稳。府中人都很担心,怕友文醒不过来,巫师告诉他们,不要担心,没有生命危险。
第三天傍晚,友文睁开了眼睛,守护在身旁的有张惠、陈夫人和巫师,友文喊了张惠一声“娘!”张惠见孩子醒来,高兴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友文又喊了陈夫人“姨娘!”陈夫人轻声地答应着。陈夫人问巫师,能不能给友文吃点东西。巫师说,现在友文的魂魄以收回,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张惠送给巫师一大笔钱,千恩万谢,打发巫师回去了。
友文的病治好了,变得特别的乖巧,嘴上也很甜,“娘”“姨娘”叫着,让张惠和陈夫人很高兴,也很喜欢他。
友文在家时,他父亲康一刀有点文化,曾教他读过书,现在可以直接跟着友璋一起读书。
下午,私塾下学后,友裕常带着友文、友璋、友贞等一起玩耍、游戏、踢球。
前不久,朱温在徐州打仗时,在战争的间隙,行营里来了一位尼姑,自称来自亳州,要找朱大帅。见过朱温后,尼姑叙述了秋氏在亳州的尼姑庵内所发生的事情。本来朱温就没想再与秋氏联系的,毕竟自己身份显贵,自己亲近过的女人如果再流落世俗,会影响自己的名声。
秋氏原本是带发修行的,一时并未真正受戒,可两三月过后,秋氏竟发现自己怀孕了。此时朱温大军早已离开亳州。庵内住持安排人员好生照料秋氏,几个月之后,秋氏产下一名男婴。考虑到尼姑庵内伙食不能满足新生儿所需营养的问题,住持征得秋氏同意后,为秋氏在庵外租了一间房子,让秋氏与新生儿在庵外生活,便于买些鱼肉滋补身体。
近日住持听一位香客说,朱温大军攻下了徐州,就派庵中一位尼姑给朱温送来了一封信。信中告诉朱温孩子已经六岁多了,孩子的成长不能没有父亲。朱温了解情况后,给住持写了一封回信,信中感谢住持对秋氏的照顾,表示在合适的时候,就去接他们母子回家。信中给秋氏的儿子取名友珪,并派部下前往亳州,给秋氏送去大量的钱帛。
秋氏得知朱温肯认这个孩子的消息,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她想凭着她的珪儿,也许可以再回到朱温身边去。
秋氏得到了朱温送来的大量钱帛,生活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都是尼姑庵中尼姑照料她的生活,现在她开始嫌弃起尼姑来,每次尼姑去时,她都摆出一副不乐意的神情,渐渐地就没有尼姑到她那里去了。她退掉了尼姑庵帮她租的房子,买了一处中等的宅院住下,还请了两名丫鬟照顾她们母子生活。她把她们母子原来穿用的衣服用品等,统统扔掉,重新用绸缎做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