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在《溪童》诗里写下了“溪童相对采椿芽,指拟阳坡说种瓜。想是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的名作,廖廖数语的描写,儿童们春天在山中溪水边采摘香椿的快乐情景就跃然纸上,引人入胜。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赞道:“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诗人把香椿的叶嫩芽肥味香刻画得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翻阅史籍:香椿原产中国,我国是唯一用香椿作为蔬菜的国家。香椿早在汉代就被我们祖先食用,香椿树又称“茴椿”、“供椿”,意思是“供奉皇帝的香椿”。
民间相传,皇帝郊外打猎,追一野兽,跑离了大队人马。天黑时皇帝又累又饿,抬头见山上有一户人家,想讨顿饭吃,主人一听皇帝来到自己家,连忙把家中仅有的四个鸡蛋拿了出来,准备给皇帝吃。可是,四个鸡蛋炒不了一盘。初春时节,山野之中一时又没有其它菜肴,主人想来想去, 突然,想想院中那棵香椿树。 他马上从树上掰下几个嫩芽和四个鸡蛋一起炒,谁知端上桌子后,皇帝一看非常高兴。这盘鸡蛋炒香椿,有黄有绿,有红有白,油光鲜亮,又嫩又香。皇帝吃遍山珍海味,从没吃过这道菜,觉得清香无比,赞不绝口。皇帝回到宫里,就把这道香椿炒鸡蛋列入宫廷御膳,后宫嫔妃吃后也无不称赞。
皇帝吃香椿炒鸡蛋的故事,是否确有其事,无从考征。但香椿,明清两代均为贡品,却是事实。这种醉于舌尖、早于春日的香气被当作贡品向朝廷献上,足可见其受青睐之广。
椿树在乡下随处可见,因为“椿”与“春”同音而视为吉祥,家家门前都有四五棵,人在树下来来去去,彼此气息相通,都有一种亲切的安稳。
民谚曰:“三月八,吃椿芽”“雨前椿芽嫩如丝”……作为报春树,香椿走在了所有菜蔬的前列,让寂寞一冬的牙齿终于领略到春的气息。
香椿朴实无华,从不与桃花、梨花、杏花争艳,她们给大自然带来的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而香椿树不仅仅是房前屋后的点缀,而且还会给人们带去缕缕清香和丝丝深情,成为人们舌尖上的佳肴。
“雨前椿芽嫩无丝”,谷雨前夕,正是吃椿芽的时候。椿芽香气浓郁,香味悠远,不论做什么菜肴,只要香椿的香味一出,就会沉浸在它的气息之中。坊间说:“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香椿长寨子。”所以,谷雨前采摘的香椿品质好,因时令性强,真正能吃新鲜香椿芽的时间,也就是十多天。香椿吃法多多,最简单的是腌咸菜、拦凉面、炒鸡蛋、鸡刨豆腐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味。
香椿入菜,不管是开水烫过与豆腐凉拌,还是与鸡蛋、肉丝一起炒,总能品味到其独特的香气。每一道有香椿的菜,香气缭绕,浓香四溢,气息迷人,令人陶醉。这香味和丁香花的馥郁相似,但又没有丁香那样熏人。椿芽之香味,柔和绵远,品味起来,口舌生津,颊齿生香。
吃过椿芽做的菜肴,其香气仍充盈于唇舌之间。近代名人康有为在品尝香椿后,欣然赋诗《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吃椿芽,仿佛是品尝春天的味道。不仅仅是春与椿同音,而且春天令植物萌芽,天地万物欣欣向荣,桃花在春雨中晕染出一幅动人的画卷,是春色,也是春天的佳肴。我似乎从诗中闻到香味,也流着口水……
市场上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三把回家,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吃的时候那种满足感自己都觉得好笑,好像是得了相思病,不,是香椿病。
说起香椿,它的味觉是很难以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荽、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若果家里种一颗香椿树,一年四季就永远有香椿可吃。
我嗜吃香椿是从小受我父亲的影响,因为农忙,北方农村吃饭讲究方便快捷。父亲白天出去耕作,黄昏回来时就会随手摘一些香椿的嫩叶回家,他把香椿叶剁碎,拌面、拌饭、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东西都吃的下了。而香椿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那高大的香椿树没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弥漫一种清香,然后,花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的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