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命运的高考结束,考上了一所并不满意的大学,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一种失落抑郁的状态。刚开始初始的一段时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成了自己的精神支柱。那时候自己记的《平凡的世界》的读书笔记,那几页都磨损严重,也读了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以及路遥的散文。
读书让我抑郁浮躁的心灵逐渐沉静下来,得以摆脱了这种低迷的状态。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幸运的是,同宿舍的几个要好的姐妹都是比较爱书的,整天厮混在一起,图书馆、食堂、宿舍,几乎又过上了三点一线的生活。阅览室和图书馆是自己去的最多的地方,阅读量前所未有的增加。
当时阅读重要有两大板块,一块是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来确定自己的阅读。每一学期开设不同的专业课,就读不同专业课的书籍。这样既学习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也读了书。那时候读书就是一个版块一个版块的读。
现代文学中: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伤逝》《孤独者》以及有关评论张杰、杨燕丽《鲁迅其人》及钱理群《与鲁迅相遇 北大演讲录之一》。
巴金《家》《春》《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家》。还有就是他的中篇小说《寒夜》。记得当时老师让我们欣赏了早期拍摄的电影《寒夜》,感叹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压力及爱情。曾树生和汪文宣之间的爱情。
老舍《骆驼祥子》《茶馆》,钱钟书《围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萧红《呼兰河传》以及美国葛浩文的《萧红评传》,林语堂《京华烟云》。
一段时间,也迷上了张爱玲。同学拿的《张爱玲文集》一篇一篇的读,并读张爱玲传记及评论。《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 》、《沉香屑-第二炉香》、《十八春》、《茉莉香片》。她华美但又犀利的文字直指人心穿透人生,使人爱不释手。
外国文学: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呼啸山庄》。在同学克拉克·盖博迷,费雯丽偶像的影响下,阅读了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当代文学,读的最多。柳青《创业史》《红旗谱》总是让我难以下咽。故事细节的推敲,
池莉文集“新写实小说”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来来往往》,《小姐,你早》让我看到人生的琐碎。
王朔文集,如《动物凶猛》《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过把瘾就死》
也关注了一批女性作家,和极具个性化的文字,例如,陈染文集,如《与往事干杯》,成熟的过程就是世界在用你的刀子捅了你的心之后仍叫世界,成熟就是面对这样的世界可以做到坦然面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同心爱着不能分手》“多米”,毕淑敏《预约死亡》,方方《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张抗抗《橄榄》,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堪容《人到中年》
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史铁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古华《芙蓉镇》,王安忆《长恨歌》,阿来《尘埃落定》《蓝色妖姬》,韩寒《零下一度》《三重门》,刘震云《一地鸡毛》,郁秀《花季雨季》,陈忠实《白鹿原》,张平《十面埋伏》《抉择》苏童《妻妾成群》 《大红灯笼高高挂》,梁凤仪《情霸天下》,马说《河南人惹谁了》,海岩《永不瞑目》《玉观音》,二月河《雍正皇帝》《康熙大帝》《乾隆皇帝》系列,凌力《少年天子》《暮鼓晨钟》,粲然《花非花》,弗洛伊德的传记,卫慧《上海宝贝》。
除了“正统”的作品以外,在同学的影响下,也对以前只听说,没有接触的作品进行了解读。
同宿舍朋友从家里拿了一本琼瑶文集,对我说,补补课把。开始接触言情小说,看了琼瑶小说《燃烧吧,火鸟》《烟雨迷蒙》《一帘幽梦》《我是一片云》等,对琼瑶的小说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没有了以往的排斥。比较几位言情小说家的作品,如席绢的《上错花轿嫁对郎》等,认识到琼瑶的小说还是相对较好,琼瑶小说的古诗词比较多,特别是古典诗词,仿佛一幅风景中绕山而转的清流,让整幅山水顿滋生意。
一段时间,疯狂阅读金庸小说,来弥补心理的一种遗憾。金庸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除了《碧血剑》《鸳鸯刀》以外,其他的全读。连带着阅读了有关金庸作品及评析的文章。
在金庸的这些作品里,《神雕英雄传》中对欣赏的是黄蓉黄药师父女。黄蓉的通透机灵自不必说,和郭靖交往时的小儿女情态也是喜爱。但最欣赏的是黄药师的“魏晋风流”“非汤武,薄周孔”。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最是欣赏。被萧峰的豪情壮志所感染。最爱的人物是乔峰,那个被丐帮内鬼设计围攻,又当着所有人面被揭露契丹人的他,在血雨腥风的场景中有着说不出的凄美与悲壮。所谓的“生”“死”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世人对所谓的“是”与“非”为何就这么残酷的把它界定开了?
而今回忆起这些个场景,依然充满着年轻的激情。在英雄主义故事情节之中,穿插着微妙心怡的爱情。无论哪部影片多么豪放,无不例外都是以唯美的爱情串连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