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上文我们比较了会议发起方宋国、主要参会方晋、楚以及参与会议的齐、鲁两国派员参会的情况,下面再看看其他与陈国具备可比性的中等国家的人员安排。
郑国派出的良霄(伯有)在这一年的身份也是介卿,从“宋之盟”会后郑简公享赵文子于垂陇时郑诸卿排名可以看出: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即伯有排名在子展之后在第二位,不过由于排名第三的子西为政,所以郑国这一阶段实际上以司马为介卿而非司徒,且郑国自“穆族”掌权以来“大宗伯”已经不再入卿序。所以可以认为郑派出的代表与齐、鲁在某种角度上来讲相当。
卫国石恶的卿序不明,不过其时冢宰为支持卫献公复辟的宁喜,即如所谓“政归宁氏,祭则寡人”所约定,而石恶作为其同党,排名当先于雷打不动的大宗伯孔烝鉏以及卫侯之弟公子鱄。且卫、鲁通常视彼此为相匹敌之国,因此卫石恶虽然不是司马,但是仍与鲁、卫相当派出了介卿。
再看楚国安排的仆从国陈、蔡两国,其身份当与鲁、卫、郑等国相对应地派出介卿。如果不考虑宗伯的存在,就陈而言孔奂(公羊传作孔瑗)当位在公弟司徒招之后为司马;就蔡而言则公孙归生(声子)此年也当为司马。
为了确定陈国诸卿的排序问题,我们再来看另一次不同诸侯之间卿大夫的重要会盟。
“虢之会”(前541)
鲁昭公元年的“虢之会”是自从晋、楚弥兵的“宋之会”(前546)后南北主要诸侯的又一次重要会面,主要目的是“寻宋之盟”:
……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春秋.昭公八年)
如表所示,与会的晋、楚、齐、宋、郑、陈全部为上卿,鲁、卫、蔡为介卿。具体而言,晋赵武为政以及楚公子围为令尹当皆无争议,且双方均无下卿随从而代之以大夫,这样就部分纠正了之前“宋之盟”中部分的不合理现象。
齐国情况则比较特殊,崔、庆执政期间似乎以二人分别为右、左相,但是实际上并不否认国、高的地位。而灭崔、庆二氏之后则又恢复国、高的地位。但矛盾的是,在“虢之会”前两年的“澶渊之会”上:
……冬十月,叔孙豹会晋赵武、齐公孙虿、宋向戌、卫北宫佗、郑罕虎及小邾之大夫,会于澶渊……卿不书,不信也。夫诸侯之上卿,会而不信,宠名皆弃,不信之不可也如是……(左传.襄公三十年)
也即几乎在同时,齐国也以“惠族”公孙虿(子尾)为“上卿”参与会盟。所以齐国似乎同时存在两种体制:
如表,襄公三十年“澶渊之会” 时(前543)以下三卿之长公孙虿为上卿,而昭公元年“虢之会”时又以国弱为上卿。前者按照实权认定上卿,而后者按照宗法上的尊卑认定上卿。不过无论如何,“虢之会”上齐国确实以上卿与会是没有问题的。
宋国上卿在“宋之盟”时为出身“戴族”的司城子罕,而子罕在前543年大火灾前去世,其后自当年的“澶渊之会”起出身“桓族”的向戌即成为上卿,因此昭公元年的“虢之会”时其以上卿身份参会。
郑罕虎自“澶渊之会”当年(前543)七月的“伯有之难”后起即成为冢宰直到前529年其去世为止,因此昭公元年的“虢之会”以上卿身份代表郑国参会。
卫北宫佗自从“宋之会”后转年(前545)石恶出走后即顺位登升为冢宰,鲁襄公三十年(前543)以上卿身份参与“澶渊之会”,直到鲁昭公十一年(前531)会诸侯大夫于厥慭谋救蔡时仍是上卿,因此在此两次会议之间的“虢之会”上齐恶只能屈居介卿。
鲁国照例以介卿大司马叔孙豹参会,此则比照卫国标准而与齐、郑不同。
陈参会者为司徒公子招。蔡一般比照陈标准参会,则公孙归父此年当已经登一位成为了司徒。
让我们再回到鲁昭公八年(前534)“楚灵王县陈”的变乱中,虽然之前司徒公子招为杀太子偃师之主谋,但其假司马孔奂之手来实施,所以楚国归罪于司马而杀之,而仅流放了司徒招。则这一年陈国六卿的排序大致为:
如表所示,陈之六卿基本上与鲁相似,始终没有相当于冢宰之人出现,以司徒为上卿,存在世袭的大宗伯,当不考虑宗伯的时候以司马为介卿,大行人递补进入六卿之末。可见陈国六卿的设置几乎是鲁国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