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都变“聪明”了,从作业的情况来看,作业写得非常的完整和完善。老师批改的时候,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十分省劲地陷入了学生都懂的假象之中,可是一到测试,单独做题的时候,便水落石出地露出了学生的庐山真面目——原来他们什么都不懂。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网络的发达,他们获取答案的方法太简单了。再加上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被动学习情况的引导下,导致了他们的浅入浅出。所以如何培养学困生的问题意识,则至关重要。
一、强调问题意识
有了问题,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力。问题解决了,才可以懂得方法,收获知识与成长。所以在前期,老师要营造一个以问问题为荣的环境,鼓励孩子们有问题就问,问问题不丢人,反而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观念。正如古文学家韩愈曾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二、问问题加分机制
每日所学,孩子可能会有某些知识性问题。孩子可以去办公室找老师作答,一次问问题,便加二分。当然对于所有的孩子,不可能同一而论,有些活泼的他敢,相对害羞,不善于表达的这种相对来说积分便低一些。倘若不想办法进行补充,那么一定会分高的高,低的低。所以在开始时,应该增加后者的勇气,他可以寻找一个伴侣一起过去,结伴而行,来问问题。主问加二分,陪问加一分。哪怕是陪问,即加了分,又听了一遍问题的解决之法。这样也算是精准性解答。
三、问题加分转化机制
分高了,有什么用?分低了,又如何?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比如分值到了二十分分,可以换得一次免写作业的机会,三十分可以换得一张奖状。还可以把奖励变成可以携带一次一定量的零食等等。分低的,则请到老师办公室,进行一次免费的“旅游”,从而进行学习教育心灵鸡汤课。或者奖励一篇美文,让其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快乐的无法自拔。不过主要是以奖励和赞美为主,进行赏识教育,惩戒为辅问题引导机制。
四、学员分组专业化管理
每一组学生设置一个微信群,在群内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发送出来,先在本组内讨论解决。谁解决出来了,加两分。群内遗留的问题,则各组汇总,成为班级第二天可以讨论的问题。班上谁回答出来了,则奖励一支棒棒糖。解决的问题,则由他们记录到他们专门的问题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问题记录下来,时常翻看,也是一种记忆的强化。
五、学困生拜师法
在班级,把学困生按照人数分列出来,一个尖子生,负责两个学生。学困生向尖子生问问题,尖子生向学困生出问题。徒弟把自己问的问题写到自己的本子上,并在师傅的帮助下完成问题。师傅根据徒弟的问题,再给徒弟出一道相类似的问题。让徒弟练习,让徒弟掌握。
两周,进行一次小测验。徒弟的成绩,代表了师傅的努力。两个徒弟的分数,便是师傅的荣誉。给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在班级圈进行获奖表彰。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主要是基础差,吸收不了日常所讲及被动大打折扣的学习。通过这一种方式,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对于他们的针对性练习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