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同事突然问有孩子的同事要不要给孩子养几条蚕。这个同事说他在网上买了蚕种,已经孵出来小蚕了,问谁家孩子想养,可以送一点儿。突然大家都对这个话题提起了兴趣,都在热闹讨论养蚕的事。
养蚕是我们小时候的一个趣事,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基本上都养过蚕,采过桑树叶子。但是,有些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养过蚕的同事就开始科普养蚕的知识了,没养过的人则是一脸期待,想要来几条养一养。
第二天,这个同事就从家里带来了二十几条刚孵出来不久的小蚕宝宝。小蚕很小,只有几毫米的样子,全身褐色,跟小毛毛虫一样,看着还不太可爱。大家争相想要,细心的同事还带来了桑树叶子。就这样,二十几条小蚕宝宝就被大家瓜分了。
然后大家继续讨论该怎样喂养,该去哪找桑树叶子,甚至有人说自己不认识桑树怎么办。我突然想起来我们小时候养蚕的情形。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九零后,孩童时期的生活条件跟现在的孩子是没法比的。我们小时候是没有玩具的,仅有的一些玩耍的工具都是大孩子自己动手做的,我们小一点地跟着玩。那时候每年的一大乐趣就是养蚕,因为这个是完全没有成本的。
每年开春后,桑树开始发芽时候,找出来去年留的蚕种,放在一个纸盒子里面,上面盖上盖子保暖,然后每天放学回来都会看上一遍,等着蚕种孵出来。
突然有一天放学回来就会发现小蚕宝宝孵出来了,这个时候的乐趣就是去采桑树叶子了。刚孵出来的是蚁蚕,就是跟蚂蚁大小一样,黑色的小蚕宝宝,这个时候只能吃很嫩的树芽。待到三四天之后慢慢长大一点儿,就可以吃大一点儿的叶子。
采桑叶也是个技术活。桑叶不能太老,还不能带水,所以不能一大早就采,因为早上的叶子上面有露水。蚕不能吃带水的叶子,要不然就容易死掉。而且桑叶得勤换,脏掉的叶子蚕也是不吃的。
一般来说养蚕都是放在家里的,也有胆子大的人会把带着去学校养。在蚕小的时候用火柴盒装上,上学途中顺路给采点儿桑叶放里面,再放点儿在书包里。课间再背着老师偷偷看一下,给加点桑叶。那时候男孩子们会互相比自己养的蚕,看谁养的多,谁的长得大,长的又白又胖。
待到蚕成年后会停止进食,然后开始吐丝,做成一个白白的蚕茧,把自己包裹在里面。小时候总以为这样蚕就死了,后来才知道蚕变成了蚕蛹,待到时间了它会破茧成蝶。
其实准确来说蚕破茧之后不是蝶,是一种白色的蛾子,而这个蛾子的使命就是产卵,也就是蚕种。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把写过字的作业本撕下来,翻到背面,把蛾子放在上面,等着它把卵产在上面。而这些蚕卵又是来年春天养蚕的来源,也是来年春天的乐趣源泉。
如今的孩子可能大多少都是没有见过蚕,有的也只是在书本里,网上看到的,但是这却是承载了我们童年的一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