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青春期,觉得买衣服要买好的,可以多穿几年。于是就进入品牌店,看中了一件699的衣服。我的反应是太贵了!初三都穿这么贵的衣服,何况还没有好好上学。背后的认知你又不挣钱,还没有好好上学,就不能穿这么好的衣服。我的认知所表明的是对他的不满和否定,觉得他不应该。
在当时的情景里,我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想到孩子目前的状况还不是太好,需要肯定和爱,于是就给他买了。但是买了之后我内心很不舒服,就和孩子说裤子和鞋子不能买这么贵。回家的路上孩子还说:“买完衣服你跟我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了。你是狠狠心给我买的,并不是真心给我买的。”我有些许的吃惊,觉得这个“接收器”太灵敏了。我赶紧觉察自己,感到自己内心真的是有些不舒服。
我的不舒服来源于哪里?觉得孩子不懂事儿,不应该去要这么贵的衣服。他不是我心目中的乖小孩儿。我忽然发现我心目中的乖小孩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样子。童年的我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从不张嘴问父母要衣服、也不会要买五分钱、一毛钱的冰糕。我的上边有两个姐姐,她们身体很好又能干,而童年的我身体不好,又不怎么能干活,还经常生病,给父母添麻烦。我只会读书、学习,因而能考上大学。我可以得到很多老师、亲戚朋友的夸赞,但我始终感到父母的一句夸奖。这是我童年从来不明白的。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我在童年是一个被忽略,被否定,不被认可的孩子。
我的孩子不是我,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21世纪。正值人生的美好花季,正是自我认同感产生的重要时期。而我怎么能用童年的我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似乎是在刻舟求剑。他决定买这件的衣服,需要我的肯定、允许。一方面行动上给买了,另一方面却表达了对他的不满。她解读到的是“我不应该、我不值得。”,我事儿也办了,钱也花了却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这大大背离了我的初衷:想让孩子能对自己负责、做事坚持,尽快复原。
我把自己的童年的模式,自动化反应出来,去对待孩子,是潜意识的运作,是家庭传给我的“传家宝”。它让我不动脑筋,非常省事的解决问题,其实并没有把问题解决好,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带了了大麻烦。是无意识的行为,现在我意识到了,我决定不把这种童年模式再给孩子,我要在互动中给孩子信心,支持和能量,给允许和认可。要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时时觉察,是自己究竟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否定打击还是支持认可?明确这个方向就会有正确的选择。长期坚持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看到了这一切,我意识到了,始终要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