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这是《富贵不能淫》中的原文,大致意思如下: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很早就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真正接触这段话还是今天。
初读,有一个疑惑:孟子与景春讨论“大丈夫”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妾妇之道”呢?
再读,才看明白,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之流行的不过是以顺从为标准的“妾妇之道”,他们都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又读一遍,发现“父命之”和“母命之”两个“命”,都是“训导”。这样不论是成年的儿子,还是出嫁的女儿,都是“顺从”父命或母命。这不都是“妾妇之道”吗?可是,我们都认为这是合乎常理的啊!孔子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不都是以顺从为标准吗?难道是孟子在反对孔子的“三纲”吗?敢于批判才能创新,或许孟子真的是反对“三纲”呢。孔子讲究“礼”,也就是伦理纲常的政治秩序,而孟子则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显然,孟子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步。这也难怪文革时期,有人“批林批孔”,打倒“孔家店”。
“广居”“正位”“大道”又分别是什么呢?仁、礼、义!大丈夫有这三方面才是具备了基本条件,而公孙衍和张仪有什么呢?他们不过就是为了顺从秦王,为了取悦秦王而大肆摇唇鼓舌,他们同那些顺从取悦丈夫的妾妇又有何异?
谁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富贵不能淫的介之推、文天祥、钱学森,贫贱不能移的陶渊明、范仲淹、朱自清,威武不能屈的李公仆、闻一多,江竹筠。他们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