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公元前480年左右编纂《春秋》,其行笔不直接表达善恶但暗含褒贬,后世有了春秋笔法一说。经历多了却发现说话的高手都善用春秋笔法。
比如以下这段话:
“ 特朗普在国务会议结束后,喝了一杯白咖啡。” 这是事实。
春秋笔法可以写为 “ 美国黑人受歧视形势仍然严峻,特朗普在国务会议上特意只喝白色咖啡。”
虽然这段话只描述特朗普喝白咖啡的事实,没有明说对黑咖啡的不喜欢,但看完后,都能知道这意思,这就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如左丘明言: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春秋》中的一个例子
孔子编辑前的《春秋》只有目录,没有内容,经孔子编辑后,看着像历史文献,也成了惩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课本。
行文没有直接明说那些是恶的、哪些是善的,而是把“褒贬”藏在文字里。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这是春秋笔法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来源于孔子编辑的《春秋》。
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了也不知所云,从字面理解也只是说郑伯在鄢城(今河南鄢陵)把段打败了。
郑伯是指历史上的郑庄公,段是郑庄公的弟弟。
称呼郑庄公为”郑伯“,是怪罪姬寤生没有尽到一个做哥哥的责任讽刺他对弟弟有失教导,老弟段要什么,郑庄公就给什么,放纵溺爱,这也表明庄公早就有了杀弟之心;太叔段不讲孝悌,要造反,故而不称他为庄公之弟,兄弟相争,就像两国国君交战一般势不两立,故而称为“克”。其罪责还是在庄公没有好好教育弟弟段。
作为一国之君的郑庄公用计除掉了弟弟,这么复杂的故事到了《春秋》里只有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就是春秋笔法的凌厉展现,也只有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能对里面的“褒贬”一目了然。
生活中你大概也常碰到,一句简短的话可以表达许多意思,或有“褒贬”,又或者你需要自己领悟其暗指的意思。这何尝不是“春秋笔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