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生命,珍惜世界真情
人生的意义得以实现,是无法离开对真情的体验的。如果说人生确如西西弗斯的神话一般,是一次又一次推动巨石的循环,那么在“无意义”的终点之前,对于世间真情的体验,便是推动巨石过程之中最大的动力、最美的风景。
正如巴金所言“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浮生六记》 之所以能够打动万千读者,也是因为其中汩汩流淌着的炽热而纯粹的真情。
这其中有人与人之问的真情。沈复与妻子陈芸相伴二十年的情谊,便是最动人的例证。他们的相交,是率真诚挚的付出,是心意相通的共契,也是不离不弃的陪伴。
面对飞云过天,感慨“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是他们共通的情兴;至于生死临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则是两人最深的离恨。
除此以外,《浮生六记》还表现了更为广博的深情-—感同万物、民胞物与的悲悯之情。这是天人合一之境下,人対于万物的深情。沈复与妻子陈芸始终以一颗真朴善心对待自然万物,一草一木,一虫一石,都被他们珍视与爱护。
沈复爱花成癖,手百花之中最喜兰花。一次,有人想要分植一丛未果,便恶意用热水浇灌致花死亡。沈复得知真相后,久久叹息,发誓不再种植兰花,以避免心爱之物再遭罪过。
陈芸亦然,纵使杜鹃的形貌破坏了盆栽美景,也“惜枝怜叶不忍畅剪”。为了装饰盆景,她想要用小虫增添生趣,却又唯恐杀一虫而“作俑罪过”。最后,心爱的盆景被猫打碎,更是不禁泪落,感慨连连。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兩鸟兽,摇动草木,洞烈金石。”这是汤显祖对情与人生、情与创作关系的概括,也是《浮生六记》的绝佳注脚。
诗意栖居,物欲外的意趣
在现代社会,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可喜态势相伴的,是潜藏着的消费主义暗流。挣扎手物欲而无法抽身,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写照。
放眼四周,斑斓的街灯取代了浪漫的萤火,巨幅的广告贴满了城市街巷,富丽的高楼遮掩了天边月光,无尽的人潮把个体悄然淹没.……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机械的重复中度日,把生活变成了一潭死水。
手此,海德格尔所追求的“在诗意的栖居中获得本真的存在”,恰恰成为今天的社会重建理想生活标准的宝贵资源。而《浮生六记》所记取的一次花田中的聚会,则正可谓是这一理想的生动实践。
沈复与妻子客居苏州之时,城外有南园和北园两处郊区,植有大片油菜。春天的时候,这里花开金黄,一片烂漫,景致极美,但不足之处在于近处无酒舍,常人若要赏花,只能饮自带的冷酒,故而常常难以尽兴。
尚处困顿之中的沈复,为了与友人尽赏繁花盛景,不辜负这自然春光,与妻子陈芸颇下了一番功夫。他们不仅自制煮茶工具,甚至在拮据中出钱雇佣卖馄饨的商贩,好借他的炉子烹茶温酒。在夫妇二人的精心筹措之下,原本人迹罕至的郊区摇身一变,成为赏游胜地,“风和日丽,遍地金黄,青衫红袖,越陌度阡,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一蓋薄酒、一片黄花、一群好友,加上一份不拘于庸常的天真烂漫的意态,构筑起一道瑰丽而坚实的屏障。在这道屏障之后,窘困的境遇、无常的命运都退散而去,只余一片炽热而纯粹的生活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