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的话题,张教授讲得情真意切。昨天在整理文字的过程中,又一次次被鼓舞,被点燃,被温暖。像老师的谆谆教诲,似亲人的殷殷叮咛。今天继续学习张教授的分享。
张教授如是说:那么深层阅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出生以后,通过教育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学习获得的一个能力。所以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小时候跟别的孩子比,他可能很笨,但是他很爱读书,然后他长期坚持。最后,突然会发现他会变得特别聪明,会远远比曾经比他聪明得多的那些人更聪明。
我本人就有这个体会,我出生在乡下,离县城45公里的大山里面。当年文革期间同一个生产队里面一起长大的人,那个时候不搞计划生育,所以跟我一个一起出生的那些孩子们,在一个村里面一个班一个年级就有四五十个。一个小村庄里面一个年级有五六十个孩子,我在那些孩子里面,我绝对算不上聪明的人,最多是中等。我小学也没有得过什么三好学生,好像也没有当个什么班干部,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一个人。但是,我跟这些孩子最大的不同,我爱读书。然后我们家里当时有一帮上海知青经常会到我们家来,然后给很多书给我看,这个跟他们很大的不同,通过这样的长期阅读,你会发现真的是你要比他们变得更聪明。以前我跟他们下象棋从来没下赢过。若干年之后,我发现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下象棋、下围棋、打扑克牌这种玩的东西,他们一概都不是我的对手,但是之前的话我就比不上他们。我感觉就是长期坚持阅读思考,会开人的一种智慧,这点可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点。所以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成熟的阅读是一种人生的觉醒,所以你觉得你有没有开悟?你就问自己你爱读书吗?如果你说你不爱读书,那你离开悟还有点远,因为像六祖慧能这样的开始是个文盲。六祖慧能是个文盲,他最后创立了禅宗。他这种是超人,天才,但是六祖慧能他得到了五祖的衣钵,在山里头躲藏了十几年,藏时间干嘛?他自己不断的去读经典,他在读经书,他并不是没有读过书,后来他读了很多书,最后呢他才出山,才到广州啊一个寺庙里头来正式开始出山,那还是不能够绕开这个读书的事,还是必须要读书。所以呢读书这个事是人生中的一个最廉价,最直接,最最应该去做的一个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一个事情。而阅读它是不可替代的,人生觉醒。但是有的人觉醒的很晚,你比如说我们到了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了,好多老年人就开始在我面前说,我就是当年没有读书,当时坚持读书了,我就没有读书,然后那些没有读书的那些人,在我们这个现在我们在深圳,你看回到那个乡下去,回到县城里面去,在县城里面科级干部局长,他们一般就是50岁50岁,差不多要50多一点就开始退居二线。因为压了好多的干部要提拔,校长也是在这个内地的那个县城以下的,他们做校长好像也是做到50多一点,然后就退居二线,然后就让其他年轻的校长来做。然后就基本上白拿工资了。这种是我们国家很普遍的情况,并不是说是部分地方。那在这一点上深圳不一样,深圳很多的校长,哪怕60退休还继续要干很多工作,我的导师,活到103岁一直在劳动,一直在工作。那么这些早早的退休的人,你回去一看老的不行,生命的状态跟我们这些一天到晚干活的人那没法比,所以把阅读当成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为了别的,就为了我们自己活得更好一点,这点很重要,所以在家里头要藏书,要给自己一个读书的一个氛围,这点非常重要。
然后讲讲大师的读书心得。我选了两个,一个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这样的大哲学家,他可不会随随便便拿一本书来读。所以冯先生读的书怎么样?那读的是经典,冯先生的读书方法是读人文经典的书该怎么读,人文的经典该怎么读?冯先生讲的这个读书方法,主要是有4句话,讲怎么来阅读经典的,不是在读读口水书,不是读心灵鸡汤的书。冯先生的这个读书法,因此他第一个惊奇要惊奇选。能够读一本经典,那你就交了一个经典的朋友,这个很重要,所以大家不要觉得我读不懂经典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现在感觉好像很多人在我面前,他不读经典好像很光荣,好像觉得,他很会生活,他都不去读那个难懂的书,真的不要这样子,真的不要这么想。要选经典的书,那么冯先生他也说在一个时间里只读一本书,如果是读经典也只能读一本书。这一本书一天到晚牵挂着你,你牵挂着他,纠缠着你,你别的事,别的书真,没有时间去读,也没有兴趣读。你就认认真真读好一本书,你把一本书读完,你的收获不知道有多大。我讲是经典,当然中国的经典它跟这个国外的那个经典又不一样,中国的经典呢它是自古以来一路流传下来的,我们中国人的经验怎么形成的?是我著六经,六经著我的方式传下来的。比如说孔子或者是道德经。老子写一本书,孔子跟他的学生一起弄,书写出来之后就在历史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之中,历朝历代的人都在回过头去读他们的书。读了以后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汇都加以重新解释。就是带着自己的人生体会,自己的智慧,重新去阐释那个书的内容。因此读中国人的古代经典,他特别需要看什么?看后面的注释,不同的注,会隐含着不同的思想。所以我们中国人的经典是历朝历代的大智大慧的人共同写就的一本书,他并不完全属于一个人,尤其是我们这个科举制以后,从隋朝到清末,我们的考试都是科举制,四书五经那些经典,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他都要去看,他都要去解释。所以这些关于人生中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事等等这些东西的问题,自古以来他们都在经典境界里有了他们的阐释,它是跨时空的智者之间的对话和凝练。所以中国的经典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大人,他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跨时空的共同写就。所以经济学里头要特别注意,就是有些书它背后的那个注释很讲究,这个很重要,啊那么其他的呢就是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这些东西讲穿了就是文字,他永远是个表象,大家不要被文字所说服,好比六祖慧能,啊它有一个比比喻,他说他教别人去读佛经怎么读?他说佛的意思就像月亮,佛经就像手指,是拿来指向月亮在哪里。但手指不是月亮,所以所有的词汇它都是达到彼岸的一个一个摆度的船。你进入到了彼岸之后就可以把船给把扔掉了,所以就可以得意忘形,得意忘言了。就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所以为什么在座的老师们读书以后,不要老背书,也不要老是引经据典,而是怎么样把它化为自己生活中的创新,有自己的表达。
你比如说朱先生,他不会说这个就是讲陶行知那化形势之词,“知是行之成”陶先生他跟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是“知是行之始”。正好相反?那朱先生用这个话大白话来讲,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成就。你看这个跟陶先生的话是一个意思,但是他有他现在的表达,我们也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能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最后,我再分享一下梁先生的读书八成境界。刚才的冯先生的那个4个方法,他是读经典的方法。
梁先生8个境界,什么书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当然用梁先生的这种方法来读,他就是你自己是属于什么水平,你就跟书之间就构成什么不同的关系,所以我认为梁先生的这个八重境界说,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就读什么书,什么年龄的人读书,反正他都可以用这种东西来做。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就是你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问题,有你自己的困惑,有你自己的观点,有你自己的感悟,有你自己的一些基本的认识,哪怕是非常肤浅,非常偏激,这个对你来说都非常重要,一定要有自己。如果你一点自信都没有,你拿到一本书,你就根本不知道这个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无论你这个时候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一个偏门,什么样的一个低级都没有关系,一定要有你自己的主见。有你的自己的观点,有你主体的见解,不追求我的见解就一定有多高深。有,这点很重要。那不同的人不同的深度,宽度不一样。但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而有自己的见解,其实就是有自己的问题,因此也就是我说的带着问题去读书,所以第一境界不要丧失自我,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你才有旁人,你才有书。我跟你是什么关系,那么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的意见不一样的人,你要有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跟别人怎么不一样呢?这个时候再进入到第二个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因你一开始可能会满信心满满,我就这么看的,结果读了别人的东西以后呢发现别人的观点,怎么也很有道理。可是我的观点好像也蛮有道理的。第三个人的观点也很有道理,结果看到好多人的观点都很有道理。但是唯独我不知道到底谁的观点更有道理,我还没有搞清楚,一定要搞清楚到底谁的观点有道理或者说还没有出现最有道理的观点,你就会去思考。这个时候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是非常重要,也就是困惑,就是你的理论不能解释,那这个时候就是很好的机会,这是第二个层级境界。到了第二层境界,如果你是一个不懒惰的人,你有一点点勤奋,有点放不下,那么这个时候就开始真正的想写文章了,想做点学问了,想开始去做研究了,那么就进入到第三个层次叫融会贯通。你听到很多人的观点,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还有你自己的一些观点,你不会轻易的放弃你自己的观点,你又跟别人的不一样,那么这样的话就形成了很多的一些不同的认识,面对一些不同的认识,你要把它打通,把不同的观点能够放在里头,我能够加以比较,加以相互解释,加以融通,这个是第三个层次,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我们做课题的时候,写个什么开题报告里面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就相当于呢你要把不同的观点都放在一起,然后你要对这个不同观点要加以解释,这个叫融会贯通。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你就变得更谦虚了。第四个层次就是你的心,变得知不足,你就比较谦虚,因为遇到了不同的意见和思想,总是迷信他人是不是比我更加高明,别人是不是比我更厉害,我的观点可能这个不见得是对的,都好,虚心向别人学习。看看我这个观点怎么样,但不像原来这个无知者无畏是吧?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有很多人一上来的时候往往就是特别自信,但是碰两下以后,他开始慢慢谦虚了,开始知道倾听别人的观点了,这点非常重要,就叫知不足,这是第四层境界。
第四层经验叫发自内心的谦虚。在座各位有这种感觉吗?发自内心的谦虚,哇这个词给我确实是不懂是吧?其实发现就不太容易搞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不容易,这个是谦虚。所以真正的学者他一定是谦虚的,他一定是低调,就真正的学者,他有一个本性,他一定会把人搞的很低调很平和,很谦虚。做学术他就不得不让你往低处去走,他知道这个世界不容易的,那么第五个层次,因为前面有那么多的观点,不同的东西一大堆,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己的进步以后,这个时候你的思想不再是混乱的,有些人他很迷恋自己的某种想法,这个想法很好,只是一个系统想法里面的一道强光,一道亮光一闪而现。但是没有构成一个系统。因为你的思想已经构成了系统,你才能够己重若轻。比如说我自己是吧?我写了那本《道理与功夫》40多万字,我可以用4000字把这本书一口气把它写完,也不要看这个书了,你就直接写。就到了第五个境界,人就越来越不爱说话了,越来越不太愿意写东西了。但为了评职称你们还得写,而且这个时候呢这个也不太愿意老用一些生僻的名词啊讲话就更加愿意讲大白话,就像陶行知。所以陶行知,梁漱溟说,学问浅的人说话就多,你听听那些刚刚毕业的博士,他要做一场报告,常常就一大堆的词汇概念,你听得云里雾里,但是他会觉得他自己水平很高。旁征博引,但是听一个大教授的,比如像我导师潘先生,他做报告只有一个概念,他围绕这个概念说的全是大白话。还以为他水平很低,其实呢它是消化以后融为一体的,所以这点很重要。
第六个层次,你不仅学问你做的通透了,理解了有系统,你还能什么应用制度,这个时候呢学问才到家,有真学问的人,他的学问是可以完全归自己应用的,比如我们研究教育,你不能说只是嘴上说,那你面对问题,到学生之中去呢跟老师们在一起,到底会不会处理这些事儿?你的处理这个事儿是不是跟你的学问融为一体的,这个非常重要,这是第六层境界。已经非常高了。所以要把术的学问拿来用,而且应用自如,很自然的用。到了第七层境界,一路颠沛流离,从特别偏激的有主见的第一层境界,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到了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到那个时候,你的学问的甘苦一路过来都体会到了,都经过了,所以发生什么事儿,你都觉得很自然,你都觉得不是什么,没啥了不起,因此你就很平和,内心里头非常清楚,就是一览众山小。
这个时候你再看很多人的文章,看全国的所有的班主任书写的书,你都能够感觉一览众山小,很平和去看这一点,这是一个很舒服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一览众山小是一种自己内在的感受,它并不是说他高高在上,不是的,他依然是非常知不足的谦虚。
因此到了第八层境界,就到了山顶。像很多人修炼啊练武功,包括少林寺练到最后水平很高以后,师傅说你可以下山了就下山了。他一旦下山,他就跟所有的门派都可以称兄道弟,叫通透了,就所有的不同流派在我这里都不是派,都各有各的优势都融为一体,都是我的资源,都没有对立,这个是通透,这叫开悟。那个时候做学问,你说可能不长寿吗?肯定会让人长寿。享受到智慧的一种快乐,所以我想阅读这件事情,我不谈别的,就还是要谈对我们每个人自己,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的方式。大家要行动起来,所以最后我用陶行知的书法来作为我的一个表达: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写这个东西的时候特别表达,他说阳明先生他的话是:知是行知始,行是知之成。以体验所得实际为启发,跟王阳明的体验不一样。我认为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确实行动非常重要,站着不动永远都是观众,这个话呢也是跟那个陶行知的这个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个性的表达。好了,那今天呢我就分享这么多,有很多不当的地方,敬请大家多批评指正,好,谢谢!
至此,张教授讲完了他对于读书的理解,虽然都举的是名家读书的方法,那他自己的方法已悄然渗透其中。老人家的讲话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我这样的整理,最收益的就是我了,感谢张教授。您是我走了很远的路才发现的同行者,十分珍惜这缘分,谢谢张教授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