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自己的幸福和成功: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中讲:我们每个人都进入了消费的游戏之中,我们把定义成功和幸福的权利交给了商家。无论是第一层的买化妆品和包包,还是第二层的买房买车,更或者是买保险。这些都是和消费挂钩的,这都是被商家定义好的。我们要做的是去试着定义自己的幸福。
我们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是世俗的结婚生子吗?是世俗的儿孙满堂吗?想到海明威的自杀,海明威写了流传千古的作品,参加战争,多次受伤,最终选择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不知道这是否是自己的定义。但总归在做属于自己跌选择。而我们,大部分是丝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物品的价值到底根据什么决定?一个物品的制作工艺越透明,越不具有壁垒性,而想卖出超过自身多倍的高价值必然要创造符号价值。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要让消费者购买其符号价值。这些符号就需要营销故事了,而作为普通人需要去辨别的就是我的需求是使用价值还是符号。如果是符号,这个符号对我来说是必须的吗?
如果买一双鞋,500元左右还是冲着使用价值去。但超过2000,那肯定不是使用价值了。手工鞋和流水线所制造的鞋在使用价值上相差甚微但是在价格上却出现多倍的差异。这部分符号价值对我来说就是消费主义。
当然书中还讲到关于人真正的属于自我东西被集体性抛弃,转而集体追求商品性的标志。当人们自愿进入这个游戏之中,“人”的属性便被抛弃了。我们成为了一个个消费的目标,我们失去了关于自我的可能性,我们成为了消费整体框架下的工具人。
《时间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作为智人能够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能力是:想象。想象使智人能够在毫无头绪的状态下,坚定的相信并且把事情往发生的可能方向推荐。是相信让事情发生。这就像所有革命家一样,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在资产阶级稳如老狗的时候,冒时代之大不韪,提出无产阶级理论。像波伏娃、尼采、图灵、乔布斯、哥伦布、梵高。这一些时代开创者,无不遭受了平庸的暴力。要为了更远大的志向去活着,而不是畏惧于当下的身边人。因为身边人都是活于环境之中,都是被时代,被周边所裹挟的,在一些时刻是需要自我的想象,相信来支撑着自我创造卓越的。
反诸自身,为什么从心底我一直不敢相信自己可以上名校,不相信自己可以出国定居,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一个具有女性平等意识的伴侣,不相信自己值得一个更好的公司。这是为什么?
这是我内心的奴性吗?这是我内心一直的自卑吗?不相信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够吗?如果是这样,去看到自身的实力差在哪,然后花时间去补齐不行吗?现在不是有的是时间吗?年龄只会越来越大不是吗?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开始不是最重要的吗?为什么要让自己一直不开心。这不是对自己最大的漠视吗。自己真的在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吗?
强迫自己这件事是对自己大脑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做事情的成就感,而且能获得一种对于自我的控制感。究竟该如何定义大脑?大脑之于我们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吗?一反面大脑是帮助我做决策的盟友,一方面大脑又极其的原始,以至于很多仅仅凭借直觉所做的决定都是错的。要谨慎的对待自己的惰性,逃避,不冒险的状态。训练大脑一个方法是刺激,奖赏,形成习惯回路。这个模式被应用到刷网页中,购买中,游戏中,类比而来,也可以应用到对自己的训练当中。利用大脑特性来形成正向回路。
看到一句话是:年轻人你会被爱不是因为你完美而是因为你充满勇气。这句话太美了,勇气会带着人去往更广阔的地方。没有人能够完美,如果从小的生长环境就是打击式教育,一个小孩是很难自己成长出自信的。需要等到成年自己成为自己的父母去自我教育之后,才能慢慢尝试去自我相信。这需要勇气,需要一种为自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