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情绪,而情绪这个中性词,每每提及,总有些负向的味道。
中国人追求云淡风轻、宠辱不惊的精神状态。但从心理学角度,有各种情绪并伴随相应的反应,才叫做心理健康。有了情绪不正视,用意志力强行压制,反而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为着表面的优雅,社交的礼貌,很多时候我都是隐忍不发的,只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才真实的暴露内心。
最近有个体验,和家人相处,一个积压已久的触发,让我瞬间出离愤怒。
在愤怒的巨大力量下,我隔离了自己和家人,回到房间后,情绪瞬间爆发。攥拳低声嘶吼、挥舞双臂、痛哭不止,情绪的浓度略微降低一点,擦去眼泪后,又开始了一轮咒骂。
二十分钟左右,一切停止了。
可我一点都没觉得轻松,反而更加郁闷。情绪从愤怒,慢慢转移成仇恨,以及恶毒的咒骂。
以前觉得,总是压抑着情绪不好,要学会面对,要真实的表达。可当尝试顺着心意释放或者发泄的时候,感受上比压抑还难过。
那一夜,我几乎彻夜未眠,严重影响第二天及以后几天的状态。强烈的情绪发泄掉,好像瞬间撒气的气球,整个人在接下来的一周都蔫蔫的,提不起精气神。
既然人是可以有情绪的,人面对情绪才是心理健康,为什么我会如此能量低下呢?
心理学上,其实没有管理情绪这个说法,有的是管理行为。
愤怒的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伴随愤怒,身体会有很多反应,比如心跳加速、肾上腺素飙升等等。而此时我们需要管理的,是自己的行为。比如上面提到的我的“发泄”行为,不但不会让自己觉得舒服,还可能在现实层面造成让人后悔的后果。
既然要管理情绪,势必不能发泄,势必要冷静,那和压抑情绪有什么区别呢?
我做过一些尝试。在又一次情绪不断提升,浓度要爆表的时候,我尝试升腾起我的灵魂。听上去有点吓人,其实就是把自己从身体里拽出来,拽到外面观察处于情绪中的我以及周边的环境。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我本来是电影中的演员,情绪即将爆发的瞬间,我突然从屏幕里跳出来,坐在旁边成为一名观众了。
这个转换非常难,我尝试了不下五十次,才偶尔会成功。可一旦完成了,效果非常好。只要我可以作为观察者或观众,瞬间就有一种怪诞的感觉。那个“我”怎么会发那么大的脾气?就只为了这么一点点小事?此刻千万不要共情,一共情就又回到屏幕里去了。
带着这种怪诞的感觉,身体反应会自动缓解,作为观众,是期待早点结束这场闹剧的。于是电影结束散场,观众离席。此刻,不要真的好像看完一场电影,看完就完了。
而是作为“影评人”,给自己一个空间书写或表达那个情绪不断提升的时刻发生了什么。到底是什么触发了那个“我”,“我”为什么那么在意...,我感受到了...。当这些都梳理清楚后,认可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都是正常的,都可以理解,换成是谁都会爆发的。(没错,共情在这个时候)
然后再来转念。如果可以换一种方式满足我在意的,除了发泄情绪,还可以做点什么?
这是个神奇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出,会有非常多有趣的点子。比如,给自己买个新出的巧克力口味冰激凌,或者,好好的拥抱自己。当然,每个人的点子都不一样。
就好像锻炼肌肉一样,间隔重复的跳出来做观众和影评人,慢慢的,我们在情绪中,会让自己舒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