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本简介
《传播的偏向》这本书其实是英尼斯在1948—1950年期间8次演讲稿的汇总,围绕着传播的偏向性进行探讨。
从演讲稿发表的时间来看,英尼斯先是由欧洲文明的危机开始思考的,并由此追本溯源,按传播媒介将世界史分为了九个时期,从泥版到石刻,从莎草纸、羊皮纸到印刷纸……英尼斯在本书中试图证明传播媒介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人类每跨入一个新的文明,都与传播媒介的更新相生相伴。
英尼斯用宏大的历史叙事,从媒介与历史的前行中论证时间偏向、空间偏向、时空的媒介对民族性格甚至历史的影响。
二、内容分析
全书共八章,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1. 人类文明史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的变迁,口头传播与书面传播的偏向;
三、提问
大学在现代文明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传播的偏向》最后提出的问题。伊尼斯挑剔了媒介和技术的弊端,批判了机械化知识,抨击了传播媒介失衡的影响,最终他也向我们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面对西方文明不平衡的偏向中:“大学可以在西方文化这个问题上发挥带头作用”,“大学和技术学校不同,它传授的是生命力之花,即思想。”伊尼斯对教育的批判,在今天看来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也是有价值的。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读书认字的人数增加,但是它并没有使人增长见识”。中国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的强大,从国际奥数、各类科目测评中中国学生的表现可证明,但是为何社会还在不断疑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其实伊尼斯也早有洞见,“教育很可能要变成纯粹读书认字那样的事情,它丝毫不顾及美德,甚至连体面都不顾及了”,我们教育的现状不正是如此么,从近年来频频暴出的高校学生事件,如抄袭、投毒、裸贷等等,大学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似乎已经不再是知识精英的代名词,而变得愈加平庸,污名化。
中国的大学会好吗?用《传播的偏向》中的最后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学关注的必须是活人,而不是死人”。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