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偏向》是英尼斯传播研究三部曲的核心,详尽地论述了他的传播理论,即传播的“偏向论”和“帝国论”。这是一本极其难啃的传播学专业书籍,以下是我的感悟。
时空交错的火花是文明。
英尼斯在书中写道"文化在时间上延续并在空间上延展。一切文化都要反映出自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影响。"这让我想到文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时空建构的产物。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文化进行拆解和分析十分新颖,也给人无限遐想空间。他还根据传播媒介的形态和性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十个分期。文明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媒介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对媒介和文化关系的阐释,开创了"媒介决定论"的先河。历史的透镜里,看时空交错迸发出亮眼火花,那是文明的闪光,映射在媒介的使用里,体现在意识的维度上。
时间偏向是狭窄里的绵延不绝。
英尼斯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偏向论","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时间偏向的媒介诸如石刻文字、泥板文字等,它们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的性质,因此有利于时间上的传承,但是却不容易运输、生产与使用。而"主导媒介的时间偏向表现在它对文化和制度产生的影响。倚重时间的媒介的文明固守传统,强调连续性,突出社会的粘合力,紧守神圣的信仰和道德传统。就像亚路撒冷的哭墙,长久以来承载着巨大的宗教意义,吸引着无数虔诚的朝圣者,在"狭窄"的空间里承载着意义的连绵不绝。
空间偏向是更迭中的包罗万象。
空间偏向的文明是:强调地域扩张、强调中心对边缘的控制,世俗制度发达,宗教体制薄弱,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区生活逐渐瓦解,甚至衰亡,个人主义盛行。"对此,英尼斯特别强调了"西方文明的危机"他批评西方文明扰乱了时间和空间的平衡,对时间的延续问题缺乏兴趣,过于专注当下"领土的扩张",于是在失去对时间的把握之后,国家请愿诉诸于战争,以实现眼前的短期目标。而当我们看向中国的文明,似乎也能发现与之相类似的某种趋势。依托于印刷术的发展,纸张的大量使用使得思想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中国的文字给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强调按照空间来组织帝国,因此也总是暴露出改朝换代的问题。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关注是英尼斯研究的起点,英尼斯研究多种文明的目的,也是为了要寻找克服西方文明危机的救世良方。因此他暗示着倡导西方人要重视自己文明中的有限性,保持忧患意识,重新寻找文明中时空间的动态平衡。
总之,时间和空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能独立存在。若过于偏向某一方,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