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和邬霞刚骂起来那会儿围观了一下,抛开诗人以及只戳人心的诗人之外,和一般泼妇骂街并无区别,我以为这事儿就过去了,直到看到《被骂「以色示人」后,女诗人的反击
》。
人经不起细看,细看都没什么看头,也经不起审视,审视全是瑕疵,但人所经受的苦难和困境也会在近距离审视下折射出自己的影子。细看清一个人,看到他的不堪也会看到生活的无奈。
原本,余秀华和邬霞,不过是两个同样命运多舛的人,区别只是在文学素养上有高低。
当然更喜欢余秀华,喜欢她的才情和义气,泥里生活云中作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邬霞更接近普通人。普普通通的经历,随波逐流的生活,一地鸡毛的家庭,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小人物没有什么区别,奋力生活又一无所获也看不到未来的样子,和每个普通农村女性遭遇的没有区别。至少,我看到的身边的亲戚朋友,听到的故事,几乎都有他们的影子。
如苏敏一般出来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无力挣扎的邬霞。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解】
道,是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是遵循道的规律的人应对世界的法宝,也是不遵循道的人最后的依靠。
动听的语言能够换来别人的尊重,高尚的行为可以得到他人的重视和亲近。即使有不善良的人,大道又怎么会随意抛弃他们呢?
因此,即使设立天子之尊、设置三公之位,哪怕这些人坐在排场惊人如四匹骏马拉的马车上,并双手奉上珍稀的玉璧朝拜,还不如深入了解“道”的奥义并去遵循它。
古人如此把“道”看得无比尊贵,怎么可能不长期求索修炼以悟道?领悟到了道,就能够以此免除罪责,所以天下之人才会如此重视“道”。
“道”的美好以及作用,就在于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君主还是百姓都可以借助于它得到安宁。“道”对世间万物皆是平等的,这也正是它的博大之处。
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善人以道为护身之法宝,当然不敢违也。道者,不善人也可以以之为最后的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