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是因为我们一直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下。而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过去和未来都是幻象,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所有的消极都是由心里时间的积累和对当下的否定造成的。
不安、焦虑、紧张、压力、忧虑—— 一切的恐惧都因过度关注未来而引起;愧疚、遗憾、怨恨、委屈、悲伤、苦涩—— 一切的不宽恕都因过分关注过去而出现。
要想摆脱过去和未来的幻象,唯有向当下臣服,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获得内心的平和、安宁、喜悦。
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的力量
二战期间,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维克多· 弗兰克,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他刚到集中营就看到纳粹军官正把人群分为两队。快到弗兰克时,他听到后面有人小声说,去右侧的人才会有“事情做”。
于是,在极为虚弱的情况下,弗兰克依然装作自己很健康的样子。德国军官看了他很久,最后很犹豫地指向了右侧。后来,他才知道,90%的人被分到左侧,直接被送去了毒气室。
被关进集中营,每一秒都活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去的恐惧中。大多数人都从最开始的愤怒和恐惧,变成了“这就是命”的消极接受,最终精神崩溃,死在了集中营。
同时,弗兰克看到还有一些人,每天用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净,高贵地面对苦难。这让他深受感染,决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集中营的囚犯一起渡过难关。
后来战争终于结束了,弗兰克活着走出了集中营,并把在集中营的生活,写成了一本著名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他在书中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的境遇当中,选择生活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这就是选择的力量。
如果你发现,你的“此时此地”变得无法忍受并且使你非常不开心,那立即行动起来,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你至少有三种选择:从这种状况中离开、改变它、或者完全接受它。
所谓的“当下”,应该包含着这样一种语境:你大脑里正在想的内容,正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反过来说,你正在想的事情,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那你离当下就太遥远了,这相当于是一种精神与现实的分裂,其实就是精神分裂。
再反过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大脑里正在想的事情,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重合度越来越高了,你活在当下的能力,肯定就越来越强了。
这也诠释了什么叫:知行合一。
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胡思乱想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只是偶尔为之;心理不健康的人,胡思乱想就是他的主业。每天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并且在做事的时候,总是杂念丛生,心不在焉,任何一件事,都无法专注。
这样的人,最容易发生生理疾病。
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什么是身心合一。
你大脑里所想的,正好是你现在正在做的,这样的生命状态,人们就称之为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既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也是从做事中感受到愉悦的前提。
想象一下,人在做事的时候,大脑并没有参与,只是人的潜意识在指挥着人做事,潜意识是不具备任何创造性的,只能让人以重复的方式去做同一件事,这注定了这件事,永远只能做到一个水平面之上。
潜意识可以直接理解为“过去的自己”。
“过去的自己”是旧的,不会有新意的,不具备创造性的。
唯有“做”与“想”完全结合在一起,“现在的自己”才会发生。“新的自己”,唯有“做”与“想”重叠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可能被塑造。
“过去的自己”只能做出来“过去的事情”,只有“现在的自己”才有可能做出“新的事情”。
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平凡的生活里,其实已经包含着极致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唯有智者才能真正品尝到。
也可以从这一个角度,重新去定义一下什么是智慧。
智慧,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也是你大脑里正在想的事情。
这就是: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做与想合一,生命与当下合一。
“做”与“想”重叠、交叉、碰撞,人生这才产生了创造性。所有的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只能发生在当下。
人类只有在童年时期,才是真正活在当下的时期,才是“做”与“想”始终是在一起的时期。也唯有在这个时期,才是充满了创造力的时期。
所以,“长大”正是人逐渐失去创造力的过程。
童年时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没有“昨天”和“明天”,只有今天,只有现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在我们大脑里的“回忆”和“希望”对应的正是“昨天”和“明天”的语境。
最早出现在我们大脑里的应该是“明天”这个概念。
父母总是拿“明天会有怎样的好事发生”来不断地刺激我们,告诉孩子“今天做到了怎样”于是乎“明天就可以怎样”,“明天”这样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就是这样子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的。
父母用“明天”来代表着某一种奖励,这些“奖励”就是后来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希望”,这些的刺激重复的时间一长,“满怀希望”这种大脑程序,就被安装到了我们的生命里。
有了“明天”就出现了与之相反的“昨天”,紧接着就出现了“过去”,然后,大脑里就出现了“回忆”这样的程序。
孩提时代,“昨天”和“明天”在我们的大脑里占据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主要还是以“今天”和“现在”为主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昨天”就变得多了起来,各种“明天的希望”也同时变得多了起来,回忆与希望的素材变得多了起来,“今天”和“现在”所占领的心智空间,就逐渐被瓜分了,人就逐渐失去了“活在当下”的生命状态,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就逐渐长成了能够去“回忆过去”和“担忧将来”的心智模式的大人。
于是乎,我们从童年时代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分裂成了: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将来的自己。
它们三兄弟并不和谐,总是互相争斗,才让每一个成年人,都感到自己的人生,支离破碎。
现在的自己不够快乐,就只能去回忆里寻找快乐,或是去希望里寻找快乐。
经过长时间的这种训练,这样的心智运行模式便被固化了下来,人总是在做事的时候杂念丛生、心不在焉,源头上就是这么来的。
所谓“习性”,就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人生套路。
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没有“回忆过去”与“担心将来”的习性。
而“活在当下”所逆反的,正是人们身上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性。
审视一下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看看自己有多少时间,“想”与“做”是完全重叠的,就能看见这种习性在自己身上有多深重。
积重则难返,人的心智是这样,人的身体也是这样。
唯有“做”与“想”在一起了,人才能重新创造自己。也唯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才能增长自己大脑的智慧,让人“长心”。
心长大了,快乐才能一并长大。
无法生长的心,就是一颗停滞的心,一颗已死的心。
修行这个领域充斥着各种高大上的概念和理论,却少有人能:朴实一点,简单一点,实操一点。
如果一个人每天醒着的时候,每时每刻自己正在做的事,也正是自己正在想着的事,你就是老子、庄子,你就是佛佗,你就是圣,你就是一个神。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洞察一下自己,看看“想”与“做”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候。
如果“想”与“做”始终在一起,人生还何来的什么痛苦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