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53:襄公三年·他为什么那么“牛”
襄公三年,绝对是《春秋》历史上“礼”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鲁襄公前往晋国朝见晋悼公,完成了“礼”这个领域的巅峰对决。随后的两国结盟,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晋悼公的霸主风范。以至于多年背离诸侯联盟的陈国决定弃暗投明,转而加入晋悼公主导的诸侯联盟。
与之相对的,楚国公子婴齐伐吴之战,遭遇“恶人自有恶人磨”的下场,灰溜溜地以失败而告终。晋国大夫荀罃率领军队讨伐许国,虽未记载具体结果,但也绝不是什么恃强凌弱的“齐之以刑”,而是一场出于道义的“挽救”之战。
拆解《左传》中记载的晋国之事,晋悼公有几个瞬间可圈可点。
变乱的晋国臣子弑杀晋厉公,自成周迎接周子(后来的晋悼公)回国时,他讲:“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恭而从君,神之所福也”——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一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地步,难道不是上天的意志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代天子行天命。立了以后又不听他的,还哪里用得着国君呢?您几位用得着我,在今天;用不着,也在今天,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
这不正是孔子所讲的“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吗?
鲁襄公到晋国行朝见之礼,眼见鲁襄公要行稽首之礼,晋悼公讲:“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周天子统领天下,国君您辱没自己在我这里行稽首之礼,这是让我这个晋国之主感到恐惧的事情。
这不正是孔子所讲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吗?
朝见过后,两国缔结了盟约。晋悼公特意错开鲁襄公朝见的春季,在夏季的四月壬戌日举行结盟,还特意离开都城,将结盟的地点选在城外的长樗之地。种种细节,说到底是为了表达晋国对鲁国,对鲁襄公的敬意,表明双方是在平等的情形下缔结盟约的。
这不正是孔子所讲的“不知礼,无以立”吗?
《论语·尧曰篇》中,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晋悼公一个人全占全了,有这样的国君在,晋国想要不复兴称霸都难。
(一)原文
三年春,楚公子婴齐率师伐吴。公如晋。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公至自晋。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己未,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秋,公至自会。冬,晋荀罃率师伐许。
(二)白话试译
襄公三年春,楚国的公子婴齐率领军队讨伐吴国。鲁襄公前往晋国,行朝见之礼。当年夏,四月的壬戌日,鲁襄公同晋悼公在长樗缔结盟约。鲁襄公自晋国回到鲁国,举行了告庙仪式。六月,鲁襄公同单顷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莒犂比公、邾宣公、齐国世子光相会。己未日,在鸡泽之地缔结盟约。陈成公以大夫袁侨为使前往赴诸侯之会。戊寅日,鲁大夫叔孙豹同各诸侯国的大夫以及陈大夫袁侨缔结盟约。这一年秋,鲁襄公自鸡泽之会回到鲁国,举行了告庙仪式。当年冬,晋大夫荀罃率领军队讨伐许国。
(三)观义
襄公三年春,楚国的公子婴齐率领军队讨伐吴国。此前,晋国远交吴国,吴国频繁袭扰楚国后方,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此次讨伐,恰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民免而无耻”的。公子婴齐带着楚军杀敌一百,自损八百,打了一场得不偿失的仗,在郁闷中病倒,成为《左传》记载的第一个因“心脏病”去世的大国大夫。
同在襄公三年春,鲁襄公前往晋国,行朝见之礼。《左传》记载,鲁襄公直接向晋悼公行稽首之礼——给晋悼公磕了一个响头。晋悼公连忙阻拦,表示天子尚在,当不起这样的大礼。鲁襄公表示,鲁国毗邻东海,周边有强国觊觎,要仰仗晋国这样的大国“撑腰”,不敢不肝脑涂地、真心礼敬。
襄公三年夏,四月的壬戌日,鲁襄公同晋悼公在长樗缔结盟约。这不是鲁、晋第一次缔结盟约,但绝对是对鲁国国君礼遇最高的一次。文公二年,晋国因为鲁文公没有及时行朝见之礼,准备讨伐鲁国。鲁文公不得已来到晋国,晋国安排大夫阳处父同鲁文公缔结了第一个“不对等”盟约。第二年,晋国君臣感觉有点失礼,趁着鲁文公到晋国朝见的时机,改由晋国国君同之缔结盟约。用“城下之盟”形容这两次缔约有点不恰当,但鲁国的狼狈却是有目共睹的。诸侯国君之间缔结盟约,地点的选取绝对是有讲究的。襄公三年这次,就是一个例子。春季鲁襄公朝见晋悼公,双方约定到夏季再行缔结盟约,平等的意味便增加了几分——朝见是“我”心甘情愿地“礼”之使然,盟约则是双方对等的,两者必须区别开来。晋悼公作为东道主,主动将缔结盟约的地点放到城外——长樗之地,表明这个盟约签订时,双方是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鲁襄公自晋国回到鲁国,举行了告庙仪式。
当年六月,鲁襄公同天子卿士单顷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莒犂比公、邾宣公、齐国世子光相会。己未日,在鸡泽之地缔结盟约。晋悼公以礼相待鲁襄公的事儿,在诸侯国间广为传颂。老早就被迫投靠楚国,此刻正饱受楚国大夫欺凌的陈国决定“改弦更张”——派出自己的大夫袁侨赶赴诸侯之会。经晋悼公同意,陈国也加入了诸侯联盟这个大家庭。戊寅日,鲁大夫叔孙豹同各诸侯国的大夫以及陈大夫袁侨缔结盟约。这一年秋,鲁襄公自鸡泽之会回到鲁国,举行了告庙仪式。
当年冬,晋大夫荀罃率领军队讨伐许国。
在地缘上,许国位于郑、楚之间。在政治上,郑国又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自然而然的,郑国成了大国崛起的风向标。楚国强大时,郑国追随楚国侵伐宋国。晋国强大时,郑国依仗晋国侵伐许国。郑国加入鸡泽之盟后,晋国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没能主动参加鸡泽盟会的许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