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华杉老师讲道:“知己知彼,关键在知己。《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你要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着打败别人。就是你别老想着打败谁,你要想着自己要自强。”
今天学这一节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每个人活在世上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①与自己的关系、②与他人的关系、③与世界的关系。从出生在这个世界开始,我们同时接收这三个方面的讯息,身体同时处理这三个方面的讯息,比如:当遇到一件事的时候,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别人的想法是那样;这件事的原理和规律又是另一回事。从小大到,大多数时候的选择都是基于他人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自己,逐渐丧失自己,所有的决定都不是基于自己做出的,而是在看别人、惦记别人、陷入无谓的竞争中。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意识到,虽然这三方面的关系是一种并行的存在,但是一份注意力可以有不同分配比例。首先是自己,其次是他人和世界。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先后次序的道理。人首先要将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渐渐再向外分配,分配给他人和世界。不能因为三者是并行的,就平均分配,甚至将更多的分配给外界,而不是投入在自己身上。这是出现外慕、向外求的深层原因。
人只能管好自己,自己以外的部分都是不可控的。在管自己的方面,聚焦的是「自强」,与此同时是「学会等待」。
『自强』首先是修炼自己,是「修道保法」的策略,是以「善战者」为模仿对象。
华杉老师前文讲道:“修道保法,就是修炼自己,滴水穿石,慢慢来。孙子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真正善于作战的人,都赢得很容易。“故其战胜不忒”,他的战胜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他出手的时候都是去摧枯拉朽,打那些已经失败的人。”
善战者的状态是这样的,积累和功夫下在平时,先让自己「不可胜」,作战的时候打的是可胜的敌人,所以赢得总是很轻松很容易。
怎么修炼自己、怎么自强、怎么成为不可胜?
华杉老师讲道:“打仗跟我们平时做事一样,不能靠诡计,还是靠踏踏实实的努力。《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和抓基本面。就是管好你自己,等你自己强了,再等待胜机出现,在最有把握的时候动手,先胜后战,一战而定。如果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我们再强调一遍那句著名的英语,No Zuo No Die。”
修炼自己靠的是踏实的努力,平日练的是基本功。
至于可不可胜,是通过「五事七计」计算出来的。比较敌我双方综合实力,得分高的一方胜,得分低的一方败。变强是获得胜利的唯一途径,因为弱是不能战胜强的。而且强和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像一个大学生与小学生竞争,大学生的强是小学生一时之间难以赶超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知不胜」,就是『不战』,就是「等待」。等待是为了自我修炼,是专注自强,让自己变强。而非小学生『不知道自己不可胜』,硬着头皮也要上,非要逞强,结果就是失败。
在过去的经历中,关于『知己』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小学生。社会是个大舞台,虽然大家同台竞技,但本质是不同量级的选手共同完成一部剧。合理的比较方式是:小学生与小学生比。在现实中,最常见的表现是:跟同龄人比,这背后其实是同一年龄的比较。
用常识来看,小学生一上来就想打败年轻力壮的大学生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这明显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但在抽象的竞争对比中,当局者很难进行这样的类比思考。
正确的思路是,小学生做好小学生的事,大学生做好大学生的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这背后的理念是儒家哲学里的「素位而行」,即:“安于自己眼前所处的地位,守的住自己的职责”。
华杉老师讲道:“第二个观点:打得赢也要算代价,如果打得赢,但是打不起,也不要打。因为行动必有代价,战争的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要算一下这场仗打得值不值得。战争这个东西,收益和代价极不对等,打赢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也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输了,则可能国破家亡,命都没了。第五个观点,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就无意义。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不能平定,你已经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即便打一百场胜仗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一仗都要死人。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把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是平定天下呢。”
这里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让我认识到,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定而非胜利。类比当下,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证明、表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样的,并非只有一条打败他人的路。更重要的是,打败他人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反而在打败他人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像,喜欢一个人的方式是追他,追他的前提是要了解他,也就是「知彼」。了解他喜欢什么类型的,需要什么类型的,然后是『知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如果没有能不能创造,能创造就更容易匹配上。匹配不上也不能强求,因为「胜可知而不可为」,要明白自己控制不了对方,不能强求结果。此外,打败追他的其他人也并不有助于追到他。行动本来是为了追人,后来就演变成了打败对手,这是注意力偏移,被竞争对手带跑了。
华杉老师讲道:“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但是人们往往会认为等待是不作为,是不能接受的。你要有这种认识:一辈子都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就可能是No Zuo No Die。在课程的最后, 我希望通过学习《孙子兵法》,让我们能够学会接受失败。 接受失败就是知道很多事我做不到,所以兵法从这个意义上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人们总是喜欢积极的一面,把什么事都搞定。我们希望最后以一个很消极的态度来结束课程。通过学习兵法,你能知道好多事我们都搞不定,都不能做,我们要接受失败。这样一个消极的态度,它有什么积极的价值呢?它能够堵塞所有错误的源泉。”
这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需要学会三件事:①学会自强、②学会等待、③学会接受。这背后的儒家哲学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过去,当我不懂得自强的时候,我的卡点是懒惰、侥幸和贪心;当我开始自强之后,我的卡点是着急和焦虑,容易乱作为、不懂得等待和忍耐;当我开始试着等待的时候,我的卡点是抵触、不解和不接受当下的安排,期待有所作为。
现在,我明白,当我能够认识到“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认识到自己很多事搞不定,很多事做不到,很多事不能做,能作为什么并不由自己可控,太想掌控不可控的是一种执念。
我会觉得整个人的状态放松了很多,放下了对「结果」的期待,更多注意力回到当下和过程里。努力和耕耘,更轻松跟自洽了,有事忙事情,没事建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