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69-399年的苏格拉底竟然就开始了引导式谈话的教学法。助产术是苏格拉底主要教学法(是不是受其助产士母亲的影响?)。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他认为真理产生于人的心灵,即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从内心提取,随着交谈的激发,逐渐使学生产生对真理学识的认知。
苏哥拉底教学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环节组成。以“正义”话题为例,他先让学生判断表明虚伪,欺骗,奴役是非正义的,随后给出欺骗敌人,欺骗士气低落的士兵有后援,奴役敌人等让学生觉得回答的观点很矛盾,随后又让他判断欺骗儿子把药当饭吃的父亲,偷走朋友的剑防止朋友自杀等让他再次修正自己观点,这样一层一层逐渐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随后归纳出事务的本质属性,最后把个别事务归入一般概念。
苏哥拉底从30岁从事教育,从未创办过学校,从没有固定的教育对象,从未有著作,他的教育思想都在与别人的对话中体现,并靠他的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进行了记载。他说:我的一生从没有过宁静的生活,我从不关心大多数人所关心的事儿:诸如赚钱、建立舒适的家庭,谋求高官;也没有参加政治活动。据柏拉图《会饮篇》记载,当雅典人追求奢侈豪华,他以简朴著称,当智者收取学费出售知识,他分文不取。难道苏哥拉底是兼职的吗?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认为这个教学法是从哲学角度看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从教育角度看是获取知识、真理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也是从感觉形成观念的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是从现实多样性中抽象出普遍原理的过程。
此法特别适合于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学生已经具备与教师进行对话的基础和能力。
我想,在讥讽阶段会不会也对学生有些打击呢?怪不得在华师大徐老师好多时候都是反问我们的,我经常在回答时不明所以,因为回答出来以后常常感觉自己比较愚钝。久而久之,声音越来越小。难道说这种讥讽办法,程度的把握还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