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5期“信”专题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颜渊》,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引申出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的意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诚信很重要。如果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别们的信赖与支持,就必须以信待人,以信交友,否则纵使你有过人的天赋,因为诚信缺失,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最终弄的自己寸步难行。
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说,人说话要守信,欺骗别人,胡言乱语,怎么可以呢?可见中国古人很重视诚实守信,把它看作为人处事的根本。
我以为,对于个人而言,为人讲信用,才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这种信任是用钱买不到的,十分可贵,它能助人成功。下面讲一个宋濂信守诺言,终成大器的故事。
宋濂祖籍今浙江义乌,后迁居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这样一位大有作为的人物,少年求学时,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靠的就是守信。
小时候,宋濂天性嗜好读书,但是家贫,无钱买书,怎么办呢?他就到有藏书的人家借书来读,藏书人家把书借给他,自然有些疑虑,怕他借去不还,每次都与他约定好还书日期,到期需要归还。宋濂读书有个特点,他不仅读书,而且抄书,他把借来的书用笔墨亲笔抄下来,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他宁可早起晚睡,也不逾期不还。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冬天,非常寒冷,滴水成冰,砚台里的墨汁都冻住了,手也冻得不可屈伸,但是他不敢懈怠,仍然坚持抄录,书抄完了,就跑着把书送回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他信守诺言,藏书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他,他才得以遍览群书,成就了不同寻常的人生。
宋濂的经历告诉我们守信用对于一个人很重要,那么对于一个国家呢?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原本就是对于国家说的,国家要得到人民的信任,获得高速发展,变得国富民强,也要有信用。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秦国为图强盛,秦孝公任命卫国的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法令已经拟好,但没有立即公布,为何?因为当时秦国法度混乱,朝令夕改,百姓对国家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变法,可不是随便公布一下法令就会得到人民信任拥护的。商鞅要实行新法,更需要老百姓的信任,在当时,朝廷想要得到人们的信任,谈何容易!而新法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就如同废纸一张,商鞅深明其中的道理。为了赢得百姓的信任,他想到了徙木这个方法:他命人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金。围观的百姓对此感到惊讶,大家议论纷纷:“搬这根木头太容易了,怎么可能会赏十金呢!”人们猜测官府又在戏弄人,所以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见大家不相信,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金。”重赏之下,终于有人心动了,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他搬起木杆,扛着走到北门,人们都围着他走到北门想去看笑话,可是出人意料,人们看到商鞅立即赏给那人五十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看热闹的百姓见此情景,都相信了商鞅的话。后来商鞅终于颁布了新的法令。因为徙木赏金一事,百姓相信了商鞅不欺人,说话算数,对于他颁布的法令自然也就相信了,从此秦国走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最终打败其他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从商鞅变法的故事可知,国家要想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得到快速发展,也须守信。
总之小到每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信守诺言都很重要。只有信守诺言,才能得到别人真心的信任和支持,而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是无价的,它能助人成功,也能助国富强。
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守诺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