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梦想(代后记)
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陈乔博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的日常生活琐记。说实话,刚写完这本书,还在眼前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就是那些美好的场景与那些战争激烈的镜头,那粉红色的花海、那枝繁叶茂的大树、还有那写着“尚美”石碑的小花丛......那气势凶凶的模样;那高傲自大的姿势;那盛气凌人的语气;那毫无理由的驳述......这些转瞬即逝的画面,现在都成了记忆里的一扇冰花,虽已冻结,但从不消失。人生宛若就像一缕风,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就是有缘,才来这世上走了一遭。或多或少的事情,你终于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你终于长大了。你拿到了成长的果实,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但是那些已经成为过去,你变得更加丰满。
在这本书当中,这些可爱的,有的时候有甚至觉得可恨的小伙伴们、大家长们和老师们,都曾经是我成长经历的见证者,在其中,原本是再平淡无奇的读书生活,但是都因为他们鲜活的人物形象,弄出了一章又一章的精彩。所以我的这本书,说它是小说可以,说它是回忆录,是散文,也都可以。之间的区别,无非是我对记忆做了加工,遵循了一部分事实,想象又编撰了另一部分事实。
书里说的没错。虽然在现今高科技时代,高速、高经济、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没有了以前人们因生活物资短缺、技术不够先进而造成一些损失而痛苦,但是却增加了不少长辈对晚辈这种“新事物”、“太先进”、“怕是被诱惑”或“不相信孩子”而剥夺了其学习外探索与接触的权力,还有些许被误解的痛苦。
其实,生活就像哲学一样,是不可能活明白的,如果活明白了,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没活明白,那还可能保留着对生活的期盼与向往。而生活这种哲学课如果是靠着别人去指教,那将和正常课外上补习班毫无差别——该懂的就懂了,听不懂的一样也学不会;但它如果是靠着自己的人生阅历之成长而渐渐归纳总结出来,那将深有体会,使你成长。所以说,当现在的家长觉得教给孩子的道理或是知识他不爱、不接受,或是不懂事,甚至生了一点点小病、一点小痛苦还要我们来照顾、慰问;你觉得他可能是陷入了青春的叛逆期,但是,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也只有亲生家庭的家长们才深有体会。这就和孩子的三观一样,教是没有用的,你只能自己去品味。那么由此来看,我觉得家长们不要太限制孩子对未来的探索精神,有些路你不需要去指点,他自己会走,也必须得自己走。我相信,在一个限制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成就什么大事业;相反,如果是生活中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孩子,将来有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发明。因为孩子其实不一定是会全听家长你们的,他可能有自己的创新,创新的路上不需要你去太多的指点,这还会使他误入歧途;如果是让他自己去走、去悟,就可以获得经验丰富的果实。但是,在他们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适度关心和呵护,这更有利于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家庭冲突。
同样,在生活中,也会有两大类的人存在。一种是善于观察的人,还有一种是善于发表的人。每种人都有每种人的特点。实话说,在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内心也有过忐忑,曾经在艰苦回忆中、监控被发现中、偷钱时为了买电脑被发现而被审问的过程中也想过放弃,当时甚至还得了胃肠炎,我在有一时刻就想着干脆坦白完跳楼算了,为什么小孩子不可以有秘密?为什么小孩子干的事情一定要被大人侦察和发现?而他们为什么就喜欢去之情这些?当时事情做了一半,感觉半拉拉的丢掉又可惜,自己的生命也诚可重要,不容浪费,而后来家长帮我治好病后见也没再审问,所以我就想:“既然做了,那就把它干完吧!”于是我就继续保守秘密,抓紧一切的时间干活。当时从来没有想到我可以独自完成这部作品仅在1个月之内。所以在我看来,一个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发现而策划、借机行事的人,是件好事。他可以默默地对待这个世界,不说任何一个多余的字。但在他的笔下,会渐渐地流露出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等到他全部记述完了之后,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是那么简单,却又那么深邃。善于发表的人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先不说他令人烦恼和经常和别人对着干的特征,但这却可以看作是一种很有主见、有个性、自我观点鲜明、善于给予别人反向思考、考虑事情周到的一个人,像这样子,他的生活往往会得到更多关注。
当然,即使没有得到别人的关注,扪心自问也是一种好方式。是的,我们也许太久没有自己给自己一个精神上的抚慰了,你要记住,自己的力量是顺着自己的,别人的力量是逆着自己的,而往常说的顺水推舟、借力疾驰,都是源于你赞同了他的观点,从而合并成了一只大桨。你可以适当地让自己的心灵好好放松休息一下,再去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
就像这本书里面讲到的,对呀!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国家与法律要规定这种折磨人、祸害小孩子的方式来让他通过考试、成就人生?为什么不能玩?为什么叫这个,而不叫那个?为什么现在的社会还在这样令孩子不快乐地去发展、让他们依旧被文化的传播而洗脑?为什么就要流传经典?......这一切都不做或者反过来做不行吗?
于是你说,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成就人生;学习是为了掌握一项技术,让你吃饱、吃好,有地方住、住的房子即可靠又温暖;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还是为了让人生活得幸福、安康、有安全感、公平正义。这是目前社会研究出来最好的发展办法,我们必须得实行,也最善于实行。
但是我觉得,凡事都有一个尺度,什么事情过度了是不好的。就比如说学习,不能说学习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学习而把任何事情排后,该做的都要做,每个事情都有它自己的意义所在。不能就因为成绩的高低而决定自己买的物品、玩具;也不能就凭借学习去衡量一切。其实,任何东西都不影响学习,都是我们给他定义的。其实所有物品本没有含义,都是人类这种有思想的哺乳动物给它制定的。就拿《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来举例,其实把鱼和熊掌分别比作生和道义其实是毫无道理的,为什么说义就比生重要?作者只是拿了个高低贵贱不等的东西做比较,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直接关系,你说:“为什么不能倒过来比呢?为什么一定是物以稀为贵呢?”对吧?
没错。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这么说:“为什么电子类产品就应该少使用、不给儿童使用?为什么在考前就不可以看手机?为什么每回成绩跌落家长就要把它们没收起来?这毫无道理。”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本人认为,该学的要学,该玩的也一项不能落下,这才是优秀学生、优秀家庭的表现。
那么再迁移到别的生活琐事上面,一般如果学生迟到,或是犯错、表现不好,那么老师通常会罚他做卫生。但是我觉得,做卫生和犯错、迟到是毫不相干的呀,为什么就要拿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情去惩罚呢?这是治标不治本呀!你们说对不对?要我的话我就罚你不准迟到、不准犯错,非凡的话怎么办再说。当然,再说一点,我这里只是吐露我的想法,不是对其他老师有明确的指点作用,各位读者可以当作建议听一听。
然而在这本书中,写的就是关于陈乔博从小学开学到初中毕业的过程中经历的一些一波三折的故事。其实,从陈乔博刚刚上小学开始,他所交往的朋友就不是很多,除了那么几个典型的人物,其余的可以说是“搞”他吧,或是开玩笑,只有那么一些的同学是在心底真正的帮助他。因为一篇文章的空间有限,记忆也不怎么清晰了,所以我没法将所有事情完完整整地都写出来,只是列了那么几个典型的举例。反正和初中比起来,那么小学的生活,起码从人格尊严上来讲,还是要快乐得多。
人都是一个慢慢长大的过程,陈乔博也不例外。在他当时还小的时候,没有接触到这世界的千奇百态,只是望着自己家里的生活方式,当时在没有较多朋友、经常说话被误解、又经常因为某些行为和思想和家里人“不正”而争吵,在校内给予不到帮助,在家里又面对父母的争吵,曾经让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我的内心,完全体会不到我感受的,所以在陈乔博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长大后不讨老婆”的念想,并且持续了很久。他认为,自己和自己独处,最放松、最坦白、也最舒适。他希望有这样的时间,但是往往学习的紧凑不会给他这种时间。
其实,在这个神秘莫测的世界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总会遇到那个心仪的你,或多或少都有和你类似经历的人,总会有人会容入你的世界,只是时机未到。但是现在孩子发育得很快,你又能怪谁呢?按照陈乔博这种“懵懵懂懂”的意识,他还没有耐心去走向这个社会,因为他还小,接触的面还很窄,还没有像大人那样有时间地去亲进对方。所以那么小,就许下这样一个大愿,也未免过于片面,但这就是社会上的情态,我们没法改变。
然而,陈乔博却一直记得以前的说法,直到他长到现在这么大都还没有忘记。随着年级的升高,陈乔博的交往面渐渐地变得广了,有的时候邂逅一些会关心自己的人,却又给了他一些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要是说现在真正地讲起来,他也不一定会不愿意。然而陈乔博有一个优点,就是擅长回忆过去,拿过去和现在做对比。过去的打击和现在的关怀就像同一电影的两个完全不同的镜头,交织在他的脑海里,无法排斥。所以这也给他在平淡的生活里偶尔出一点点小精彩,也耗费了他一些小精力。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这个社会是简单的,人是复杂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与锤炼、失败中通过反复推敲、颠来倒去地处理事情而成长丰满的,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成功。就像陈乔博的故事一样。而且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己“悟”出来。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能力承受极限,到了就要释放,只是看每个人能承受能力的不同。其实,一个人是有思想的,他的思想可以埋没于人群之中,也可以成为一枝独秀。这不是靠他人精心呵护培育出来的,而是靠他自己在成长阅历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自己体味出来的。他不一定要有一个灿烂的童年,也不一定会成就一个辉煌的人生,只要自己心满意足,有回味价值就行了。每个人都是在自身的经历当中,体会出成长的滋味。当此生已过半时,从出生到长大到老去最后到死亡,人生总就是经历与成长那么一回事儿,或多或少肯定会有欣喜与遗憾,这才是最本质的意义。
在最后,为代表我的小说能成功编排装订成册,我还要忠心地欢迎与感谢每一位读者所提出的宝贵的意见和看法。
二〇二四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