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五,L先生的声音再次吸引了我。他以深沉的语调,解读了诸葛亮的家书,那封寄托着对儿子诸葛瞻深切期望和教诲的信件。L先生的解读让我更加敬佩诸葛亮的伟大、智慧与深邃。
记得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我偶然翻到一本泛黄、残破不全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智慧与远见让我惊叹不已,心中充满了敬佩。
然而,长年累月的征战使得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在53岁的年纪便离世。这段记忆虽然片段,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诚和智慧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为了蜀汉国家事业,他日夜操劳,无暇亲自教育儿子。于是,他写下这篇家书,作为留给诸葛瞻的宝贵遗产。
诸葛瞻,诸葛亮的独子,出生时父亲已46岁。对于老来得子的诸葛亮来说,他对儿子的关爱可想而知。但命运的捉弄,使得诸葛瞻在父亲病逝时只有7岁。他唯一能留下的,便是这封充满智慧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不仅是诸葛亮的智慧结晶,更是他对后代无尽的关爱。全文短短八十六字,却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真理。简洁明了的文字,告诫儿子修身养性,注重品德。
《诫子书》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告诫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勤学,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诸葛亮强调“淡泊”、“宁静”是培养高尚情操和远大志向的前提。同时指出学习与成才的关系,肯定了才能和学业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此外,他还强调了“淫慢”与“险躁”对养性励志的危害。
《诫子书》对华夏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它是否也影响了诸葛瞻呢?
作为最耀眼的官二代,诸葛瞻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17岁那年,他娶了刘禅的公主为妻,并被任命为骑都尉。接下来的十多年间,他的事业更是扶摇直上,官运亨通。
然而,这一切并非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尽管诸葛瞻没有立下大功,但蜀汉君臣依然敬重他,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诸葛亮。
作为一个在赞美声中成长起来的官二代,诸葛瞻多少有些飘飘然了。他没有像父亲那样具备与之匹配的眼光和能力。虽然诸葛瞻身居高位,但他的能力却远远不足以胜任这个位置。
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狂热崇拜。在无数粉丝心中,诸葛瞻依然完美无暇。尽管诸葛瞻没有率领军队迅速抢占险要重地,也没有在邓艾长驱直入时组织有效的抵抗,但他依然被视为英雄。
他的失败并没有被归咎于个人能力的不足或指挥不当,而是被解释为命运的捉弄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诸葛瞻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最终,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结局,也标志着蜀汉国家的终结。
可叹那个万千人心中完美无瑕的诸葛公子,终于闯下了天大的祸事!但诸葛瞻自己,又何尝不是牺牲品呢。
《诫子书》中的智慧和教诲似乎并没有在诸葛瞻身上得到体现或传承。如果他能深刻领会父亲的临终遗言,沉心学习修行或许结果会不同。
假如当年刘禅没有为他一路大开绿灯,假如当年百姓们没有人人吹捧他,假如当年朝臣们没有个个迁就他,假如他深刻领会了父亲的临终遗言,沉心学习修行,或许,诸葛瞻也不至于有今天这样身死国灭的下场。
毕竟,那些表面的荣誉与吹捧,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命运给予诸葛瞻的一切,其实早有定数,每一份礼物、每一次机会,都标明了它的真实价值。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永远依靠外在的光环和虚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