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1:陪伴在先,教育在后。只有在父母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
原则2:咬住底线,放大空间。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
原则3:少用权力,多用规则。规则必须和孩子协商产生。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而不是逼着他遵守规则。
原则4:设计策略,培养习惯。设计策略,就像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
原则5:搭建阶梯,化难为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不要急着指责ta,父母要做的是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原则6:随时鼓励,定期反思。每一次鼓励或者反思,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
原则7:转移目光,发现潜能。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
原则8:多帮少管,供给资源。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有了资源,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原则9:传递赞美,润滑关系。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关系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原则10: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越强烈。所以,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
————李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