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鲁迅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祖国传统文化。
2、学习课文运用的比喻和对照的方法。
3、体会鲁迅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拿来主义”的含义。
2、难点: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安排: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回忆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2、学生回忆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3、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字词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4、学生自主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很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5、小结文章主旨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6、布置作业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祖国传统文化。
(2)学习鲁迅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分析课文内容,学习“拿来主义”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进行说理的方法
3、学习鲁迅语言犀利、幽默、讽刺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A、本文讲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一开始谈的却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B、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C、“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D、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E、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
(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了(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F、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G、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国民政府奉行“送去主义“一味卖国求荣
为什么(危害)帝国主义对中国倾销有害东西,一味“送来“
青年们对待文化遗产及外国文化产生恐惧
是什么——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错误态度:孱头、昏蛋、废物
拿来主义怎么样:正确原则——占有、挑选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的目的、意义
2、体会鲁迅语言犀利、幽默、讽刺的特点
犀利,即能用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辩论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如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讽刺,主要体现在文中大量的反语上。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进行说理的方法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如第八段的“大宅子”、“孱头”、“昏蛋”。再如第九段中的“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这些比喻在文中起论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议论文中的比喻并不全是比喻论证。如果知识从语言表达角度出发,意在把议论的语言表述得更生动形象,那么这个比喻就是比喻修辞。饿“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如果一个比喻在文中起到论证光点的作用,它才是比喻论证。
4、小结
5、课堂作业
阅读第三小节,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和例证法
(2)尼采的“丰富”和“大度”各指什么?丰富——光热无穷;大度——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3)文中“不算坏事情”“丰富”“大度”,采用了反语修辞手法,主要用意是揭露反动派统治者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家子行为。
6、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