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育的灵魂

                  ——《教育的情调》的读后感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我不断摸索、前行,试图寻找那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而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再次重读这本由中文科班出生、才高八斗的杨校推荐的这本书,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之路,常读常新又一次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且深刻的感悟。

我用前几天在教育行走分享群听到的读书法——提取关键词,我提取了几个关键词:教育的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的情调。

一.教育的敏感

是书中着重强调的关键品质。它要求教育者拥有一双如鹰眼般锐利的眼睛,能够精准捕捉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拥有一颗比发丝还细腻的心,去深切感受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孩子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的一次眼神游离,或许并非是对学习的倦怠,而是他们的思维正被某个新奇的想法所牵引;孩子某次作业的敷衍潦草,背后可能隐藏着家庭环境变动所带来的情绪起伏。只有凭借这份敏感,我们才能跨越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走进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与帮助。

二.教育机智

则是在敏感捕捉后的巧妙应对与灵活变通。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是选择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还是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化解、因势利导,这无疑是对教育者智慧与能力的巨大考验。书中讲述的那位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偷偷画画时,没有当场严厉斥责,而是课后与学生耐心交流。了解到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后,老师不仅给予鼓励,还为其提供绘画建议和资源。最终,这个学生不仅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发展,学习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位老师的做法,堪称教育机智的典范。它需要教育者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在瞬间做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决策,将看似棘手的问题转化为促进孩子成长的宝贵契机。

三.教育的情调

归根结底源自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我们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所有孩子。就像花园里的花朵,有的娇艳欲滴,有的淡雅清新,有的花期短暂却绚烂夺目,有的花期漫长而默默绽放。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引导。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实践,是否也曾因为追求教学进度和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而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某些孩子的特殊需求?是否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困惑与迷茫?尊重与理解,绝非仅仅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要切实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在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耐心的倾听、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能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动力。

读完《教育的情调》,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场充满爱与智慧的修行。它需要我们用敏感的心去感受孩子的世界,用机智的方法去引导孩子的成长,用尊重和理解去呵护孩子的独特性,用积极的氛围去滋养孩子的心灵。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在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又像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未来教育之路的方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把书中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去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希望之火,努力成为一个有敏感、有机智、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心去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情调的教育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