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我们积累知识、吸取经验的一个途径。有这么一句话“你读过的书,就如同你从小到大吃过的饭,看不见,但是早已经融化到你的骨肉里”。
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我回顾了自己从小到大都结交了了哪些“书友”,做为自我成长经历的一种见证。
印象里最早看书的记忆是小人书,也叫连环画。它大小如我们的一个手掌,左右翻阅的,4/5的图片,1/5的文字,大都是黑白的。最初的水浒传、西游记,就是从这里看来的。
不确定当时字是否都能看懂,只记得夏天凉爽的傍晚,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一页页的翻阅,时光很宁静,在外婆的家门口悄无声息地缓缓流动着。
那时的记忆里,还有许多开心的,比如坐在一个木头做的小车上,背后推一下,又惊又喜的一路“哇哇”叫着从巷子的高处滑向低处,一群孩子轮流着玩,很是热闹。(但得挑着点时间玩,不能吵到人休息哦。)
还有就是跳皮筋啦,“马兰开花二十一…”,边唱边跳,越跳越高,有三人跳的,也有用板凳凑数的,跳跃的时光。
想来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是这里看来的,因为后面基本没怎么看过。记得后来有本《红楼梦》吧,连着几个假期要看来着,都只是看了前面的一两页做罢,有更多的了解也是后面从电视上看来的。
再大一点,估计小学四五年级,这时候看的是《故事会》。比小人书大一倍,两个手掌大小 ,依稀记得封面常是绿色的。
翻开之后开头常是一些脑筋急转弯、小笑话之类。里面大多是一些短篇的故事,有名人轶事、鬼怪故事、人物传奇等。
笑话看的当然是开心的,一些脑筋急转弯也是有趣,那些名人,比如说苏东坡智斗官吏,类似这些斗智斗勇的故事很是精彩。
还有一些生活经历题材的故事告诉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小道理,讲述生活别样的经历。
还有些鬼怪故事、奇闻轶事、聊斋志异的,看的听到半夜风刮的门响声、树梢的哗哗声,或走在漆黑的巷子里,那个疑神疑鬼、那个惶恐呀…
还记得那时一群小孩会缠着大人讲故事,讲到鬼故事时,想听又怕听、随时准备捂耳朵的那个“名场面”,哈哈
现在觉得这个小学阶段,是在吸收人际交往,还有了解些社会常识、为人处事的时候,会好奇这个世界、关注更多的人事物,在悄然吸收着。
到初中时看的就是武侠小说了,大多是《射雕英雄传》之类金庸的小说,具体看了哪些也想不起来的,记得当时只要是逮着一张纸片都会看。
还记得那会儿课间时间两位同学各看着两本书,我两头来回跑,穿梭其中,把两本书同时都看了,得意于看书的速度之快哈!
也想起自己有过做作业时偷看书的经历,这事有段时间常被我妈拿出来说。看来到我对孩子时,该如何换位思考孩子的情况,想看到怎样的反应,要好好思考一下。因为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但很多人忘了”
说到武侠小说,想起那时也看了好多部武侠电视剧。武侠世界里曲折多彩的人生经历、成名奋斗史,玄妙的武功、高尚的品德,随着主角一路披荆斩棘,历经恩怨情仇最后功成名就、完美收场,那股侠气、豪情万丈,还是蛮吸引人的。
在武侠小说里完整的呈现了一个武侠世界,有各色人等,大多数主角都是义正凛然、道德品质高尚的 ,所以在后来看到古天乐饰演的《圆月弯刀》里,男主角有那么些走歪了,一下子还接受不了。
至此,我觉得我的一些人生观、世界观,除了老师的教诲、课堂的学习、生活的周边环境外,也多少有受了这些书籍、影视的影响,自我感觉应该都是正能量的多些。
初中之后,看的是言情小说,那时候流行租赁,按时收费,看书都是赶着时间看的。常是周末的时光窝在宿舍里,有舍友租书也轮流着看,也有赶不上看完就得还的懊恼。
当时看的大以琼瑶和席绢写的为主,具体想不起来有哪些,看的囫囵吞枣吧,感觉言情小说带来或者满足了对爱情的幻想与憧憬。
这期间也看些琼瑶写的小说拍成的电视剧,挺多哭哭啼啼的,《情深深雨蒙蒙》是比较经典和现代气息浓些的,还有《还珠格格》的搞笑,席绢的《上错花轿嫁对郎》显得特别些,这里的感情显得欢快、有力。
记得有人问过看剧都看些什么呢?这我还真没好好想过,可能更多的是沉浸其中,一起欢乐一起笑。也迷恋剧中人物的魅力,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吧。想起以前喜欢看精彩的喜剧片,比如成龙的片子,现在的兴趣范围会更大些。
接下来出场的是外国名著,有《傲慢与偏见》、《间·爱》、《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等。这些书有的看着是很厚的一本,好像还有一本是上中下三册的 ,但它看起来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情感刻画入木三分,很是吸引人的。
想起当时看时,有时好几页都是对场景的描述或是讲述历史背景,就直接翻了过去。从这些书中收获了什么呢?
这些书比之前看的书都更加深刻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人生,没有过多的讲大道理,更多的是故事性情节,让人沉浸其中。
虽然看书没有做总结提炼,但也意会不可言传的吸收了些。感觉可以再看一遍哦,相信现在再看的感受会是不一样的。
这期间,还有杂志《读者》穿插其中,维持的时间较长。《读者》有点类似《故事会》的升级版,也是包罗万象的,但文字更优美、更文学化、更细腻些。
它有更多一些的中外作者写的情感小文、人物传记、社会杂谈、人生感悟……,少则半页,多则四五页,娓娓道来,就像品尝一桌精致小巧的百家菜。
它常会以一些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一些人生哲理,或叙述或点到即止。家里还存有几本,翻阅了下,现在觉得在一些篇幅上有点不习惯哈!
记得那时候还有书摊,用的是板车或者是直接摆地上,卖的大多是旧书。在周末的时候,和同学一起逛逛、看看、找找,《读者》大都是这样淘来的。
至于〈小人书〉与《故事会》哪来的就记不清了,武侠小说估计是舅舅们看的捡漏哈,还有借的。
这期间也看了《安徒生童话故事》之类的童话书,对有本讲述狐狸的书记忆深刻,篇幅很长,聪明伶俐的狐狸的经历很是精彩。
毕业之后,看的书少些了,品类也多样化,依稀记得有《凡高自传》、《纪伯伦散文诗》、三毛的书,也看了点《人性的弱点》之类的卡耐基的书。
刚开始接触工作时做了销售,记得有本书里说过“成交的顾客就在下一个”、“碰壁的次数越多,离成功的机会就越近”。想起了那个时候,热情满满、动力十足的样子。
在孩子两三岁时,从早教的朋友那里知道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开启了育儿类书籍的接触,《正面管教》之类的、敏感期的,有看一些,也会记点笔记,也有没看完的。
看了这些育儿书籍,虽然让我讲育儿知识时还不能头头是道,但也让我在育儿时有了些思路,多了点办法。
现在看来当时看书的效率并不高,在实践中的运用质量需要提升,在选书的取向和阅读的整体性上也要考虑的全面一点,但当时带着娃还能看书也已经是挺好的。(后来这些书被误当废品卖了,着实可惜,希望它们能有个好的去处。)
在看书时我偶尔会记些笔记,笔记的内容多是摘抄,摘抄好的句子、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还记得也抄过一本歌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写写日记。
这些笔记当时摘抄的想法是想把重要的记下来,如果能够做一些回看和整理,我想应该会记得更牢固一些。
接下来的就是电子书啦,电子书的购买范围要广些,不仅有育儿,还有沟通、理财、情绪、心理方面的,但发现电子书看的很少,偶尔有听书,但觉得听的不容易记住。
这里也是没有规划好,没有明确的目标,网撒的太大,有鱼也捞不动。
再后面参加了线上社群读书活动,开始了大家一起看书、在线上打卡、分享的模式。这就把看书提上了日程安排,改善了想看书却一直没时间的状态。
这其中也收获了一点~“读书,哪怕一天只看一页书也是好的”,大大减轻了看书的压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给到了自己看书的动力,也能看到别人对同一本书、同一个观点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开拓了眼界。
那近期关注的书偏向于自我成长类,比如《断舍离》、《被忽视的孩子》、《小狗钱钱》、《爱在左,管教在右》、《被讨厌的勇气》、《瑜伽经》、《了不起的我》之类,有看书、有听书,有参与打卡、有自己看的。
这里也收获了一个小改变,读书笔记我以前讲究逻辑性,先要大范围知道了,再从中做提炼,所以做笔记输出觉得耗时长,做起来有压力。
现在我可以做到只针对一句话做读书打卡,大大减轻了打卡的压力。
回顾这些书,发现我对故事类的书籍会看得更快,有时家里的一些童书一本一口气就看完了,带点学识类的看起来则要慢上很多。
之前会对看这些有点消遣类的,比如说故事情节重的书,喜欢看,但看后又会觉得有点荒废时光的感觉,现在已经可以调整心态了,比如说控制它的数量,或者就好好看,当做是对自己的一个放松。
能看自己喜欢看的书,这感觉很好 ;能看到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书,这感觉更好;看到给自己答疑解惑、提升认知的书,更是大大的好。
关于看书的好处,有许多名言,比如: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迪卡尔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忙下,建立起自我的思想”——鲁巴金
“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托尔斯泰
很感谢和庆幸,这一路走来有书籍的陪伴!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
书籍是故事的收录、是知识的传承、是能量的传递
我的人生故事因有书籍的陪伴而更精彩,也期待未来持续有好书相伴,也有更多人因书受益。
也希望能持续提高看书的效率,把书中的知识更好地用起来,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让生活更快乐的事,成就成功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