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德峰教授用了6节课铺垫,第7节课引出心即理,最后一节课阐述他认识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去研究一种新观念,首先是要放下自我偏见和轻视,以一种清零的心态去学习,才能足够宽容地吸收对方的观念,至于是非判断,可以留在课后消耗,取精华去糟粕。一个人形成逻辑自洽,也就是自我价值观的闭合,是非常难得。而这种闭合的循环体系,仍然能保持优化升级,在每一次思想碰撞中,还能开放并吸纳比自己优秀的认知,这真是一种值得羡慕的习惯,好在这一次我赶上了。
当我去听烟枪王子王德峰的课,我是头脑空空的,是饥肠辘辘的,是亟待一场思想拯救的。我尽最大努力吸收他观点和思想体系的,也是有幸能完成一次心灵洗礼,和人生观的推倒重建。
于是,王阳明的三大命题,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首先我开始相信与坚定,心的力量,并已经开始在生活的各处细节和境遇中体验感受,它的存在。致良知,王教授换言之,就是听良知。良知有呼声,在重要关头,自然呈现。为什么我们不曾注意?为什么平时都听不到了?致是听,是阅读,是将心台擦拭后的呈现,是将沉睡的记忆唤醒。
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不是教条,不是人生大道理,不是翻开课本我们耳闻目染的科学知识。这些都不属于你的,他们就是飘在天上的弹幕,虚弱无力,有时候运气好抬头看能看见,运气不好,他就躲在云里微笑的看着你。
中国近代史开端一批又一批的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当时的西方对于国人就是心向往之。现在会发现,只是解决了中国一部分问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于是又回到国学当中寻找真相,期待下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
我们向往的,心向往之,就是行之始,心力的源泉。想要和他融为一体,就要行,生命因此有了意义,有了精彩,因此我们能够活在真理当中。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接受完三个命题的根植,我的身体明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一阵哆嗦,抖出以下几个问题,借此自问自答,试图将自己的逻辑圆环给闭合上。
王老说良知的声音听不到,因为收到种种干扰,一种是私欲,还有一种是逻辑。
那什么是私欲?
人的心向往之,就是行动的开始。人喜欢美丽的事物没有错,喜欢美女喜欢帅哥,那就去行动。但如果追求美丽,是以违背良知的形式,乱性,滥交,出轨等等就是私欲的呈现了。私欲是个人欲望和功德对立的体现,如果应了良知,应了功德,那就心安置好了,力量自然就来了。
所以什么是良知?怎样算功德?
道教的观点,顺应天道,而道不可言,只可以做减法。道不是与父母对簿公堂,不是一己私欲对他人行伤天害理之事,具体的良知德心,前人总结过三纲五德都不属于自己,但只有当自己当下去实践后,听到的内心呼唤,那就是良知,去实践它们就是我功德。
如何去平衡内心和理性逻辑?
良知为本,科学规律为羽。当你内心需要的时候,讲科学作为武器,就是事半功倍。
记录下这些想法碎片,也是我在思辨和行动。栽树不做枝叶想,种花何问看花谁。
--阿科亩的格律「听良知」
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