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观察了身边很多学生,得出一个规律:绝大部分喜欢犯错的孩子——诸如违反课堂纪律、违法校规校纪的孩子,陪伴他们成长的监护人绝大多数都不会遵守规矩。
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同样,爱犯错的倒霉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不守规则的“倒霉”家长。
最近排队做核酸,常常发现有父母带孩子插队或者指使孩子插队的现象。我记得在许多年前还实行窗口买车票时我父母也会这样教唆我。大人们有着这样一种心理:大人插队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但如果是小孩子,别人就不会过于计较。所以那个时候,火车站老人带着小孩插队替人买票成了一门营生。这是利用社会良知在获取私人利益。
诚然,在许多时候我们都能够如愿以偿。但这无疑会给孩子传输一种观念:老老实实排队的是傻蛋。慢慢地,任何规则在他面前都成了禁锢傻蛋的工具,而他自己则是那个可以打破规则的聪明人。
诚然,这可以激发一些孩子的思维和潜力,但是,细想之下,这种思维和潜力一旦越界,那便是毁灭性灾难。
懂事的成年人知道,打破规则是需要以遵守规则为前提,然后从中投机取巧。
社会生活中,投机取巧诚然是一种默认的“智慧”,譬如利用人们尊老爱幼的道德观让孩子老人插队;利用礼让行人的交通规则强行横穿马路;有时我也会在深夜确认无安全问题的情况下闯红绿灯。部分成年人会做出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打破规则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但任然有绝大部分成年人只在意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及他人。
这部分人从小便是受到父母的无规则意识影响而成长起来的。有的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对比实现了自我矫正,而有的则是将自己的“智慧”连同自己的DNA进行传宗接代。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人从婴儿时期开始,最先感知到的世界先是自己,然后再以自己的感知去认识世界。喜欢的据为己有,不喜欢的冷落一边,厌恶的破坏殆尽。他们既不会思考过程,也不会反思结果带来的影响。这便是家庭教育可以发挥的部分。
孩子思维都是结果导向论的。他们只在意自己是否实现了想要的结果,结果实现,则认为对,不能实现,即认为错。大人要做的,并不是告诉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弄反了方向。我们告诉孩子要考高分,但是却不懂得传授孩子方法,于是孩子学会了作弊;我们告诉孩子犯错要挨打,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才能避免犯错,于是他们学会了撒谎;我们告诉孩子要赚大钱,但是没告诉他赚钱的手段,于是他们学会了抢劫;我们告诉孩子生活就是要让自己快快乐乐,但是没告诉他快乐的本质,于是他们学会了放纵自己。
孩子的习惯往往都是在无意识中行成的有意识行为。譬如教我们插队的大人们,起初他们学会插队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但是当这种便利不断符合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便学会了一种“生存法则”,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再将之延续在下一代的教育上。
所以圈子的隔阂并非源自骨子里的对抗,而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本能排挤。流氓的儿子很难跨越流氓的本质,恶魔的后代很难不是邪恶的继承者——除非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哪怕是行为上的观看。一旦存在长期交集,这必然成为铁律。
教会孩子规则和处事过程,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教孩子规则并非要我们在孩子面前解读法律条文,或是制定家庭律例。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并且做好示范。如插队时,告诉他因为我们现在有着急迫需求,并且我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不便,即便不能一一道歉,也应当心怀歉意。最多几次,孩子就会行成一种正确价值判断:我可以打破规则,但也要照顾别人的感受。我们要达到预想的结果,但也要采取合情合理的手段。这种辩证思维一旦养成,就不仅仅受益于插队这样的小事。
(关于教育,心得颇多,又都是些碎碎念,只希望对新一代青年人育儿起到部分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