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涵。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宵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众的美好祈愿。
小时候的记忆里,春节到元宵是一个完整的佳节,仿佛要过完元宵节,这个新年才算完全结束,总是充满着喜庆、欢愉。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有以下其核心习俗及文化意义:
一、主要习俗
1. 赏花灯
起源:汉代佛教点灯敬佛的习俗与道教“上元节”融合,唐代起发展为全民灯会。
形式:街头悬挂彩灯,主题从传统宫灯到现代科技灯饰,如龙灯、生肖灯、光影秀等。
寓意:灯火驱散黑暗,象征光明与希望,如南京秦淮灯会、自贡恐龙灯会已成为文化名片。
元宵赏灯,是这个节日最具观赏性的活动。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形态各异的花灯如繁星般点亮夜空。漫步灯海,欣赏着这绚烂的灯光盛宴,感受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2. 吃元宵(汤圆)
南北差异:北方“滚”元宵(馅硬、口感略糙),南方“包”汤圆(软糯、馅料多样)。
文化象征:圆形象征家庭圆满,如芝麻馅寓意“生活甜蜜”,象征团团圆圆、甜甜美美。
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环节。元宵,也叫汤圆,由糯米粉制成,馅料多样,有芝麻、豆沙、花生等。它的形状圆润,寓意着团圆美满。
元宵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元宵,欢声笑语中,共同品尝这甜蜜的滋味,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亲情的凝聚。每一口软糯香甜,都传递着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期许。
3.猜灯谜
历史:宋代文人将谜语贴于花灯,供民众竞猜,清代《红楼梦》中多次描绘此场景。
现代演变:线上线下结合,如博物馆举办传统文化谜题,社交媒体发起灯谜挑战。如今,也会在元宵节举办一些猜灯谜的民俗活动,或者在民俗活动中融入猜灯谜的形式。
猜灯谜更是将赏灯活动推向高潮,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射。参与者绞尽脑汁,一旦猜出谜底,那种喜悦难以言表,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氛围。
4. 舞龙舞狮
表演形式:龙身可达百米,配合锣鼓完成“穿腾”“摆尾”等高难度动作;南狮侧重写意(采青、醉狮),北狮注重技巧(踩球、翻滚)。
寓意:龙象征风调雨顺,狮代表驱邪纳吉,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与之结合更显热闹。
舞龙舞狮也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舞龙时,一条巨龙在舞龙者的手中上下翻腾、蜿蜒游动,龙头威风凛凛,龙身矫健灵活,寓意着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舞狮则活泼有趣,狮子在锣鼓声中,时而跳跃、时而翻滚,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还会在采青环节中,将象征着好运和财富的“青”(通常是生菜)采下,为人们带来好运。
小时候的记忆里,龙灯表演是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也是每年过春节最大的狂欢。正月初五过后,就在乡里开始龙灯表演,龙灯的队伍要走街串巷、走乡串户,到了每一家舞龙灯的时候,每家都要接龙,主人家要燃放烟花炮竹,并烟酒款待答谢表演的人员。
有的讲究的家庭还会邀请龙灯的队伍整晚的表演,欢唱民俗曲目。如今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员的渐渐离去,唱的这一环节逐渐减少。
二、特色民俗活动
1. 走百病(北方)
妇女结伴夜游,摸城门铜钉求健康,山东部分地区称为“溜百病”,认为可消灾祛病。
2. 放天灯(南方)
闽粤地区放飞孔明灯,灯上书写心愿,台湾平溪天灯节被列为全球重要节庆之一。
当然,在家乡,元宵节是要燃灯的。小时候的我们,燃灯是最期待的一个环节,每到元宵节,吃过晚饭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燃灯。
把自家的房屋周围点放红烛,家里室内的就要全部把灯打开,有的也会采用燃放的红烛,每一家就被这些红色的烛光所笼罩。每家形成一个圆形的圈,把妖魔鬼怪、病痛都阻挡在外,寓意驱邪消灾,除百病魔。
这些点点的星光与烛光,形成了儿时记忆里一道独特的光。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那都是童年里最美的记忆与怀念。
3. 踩高跷、划旱船
华北高跷队扮成神话人物,边走边演;旱船以竹木扎制,模拟水中行船,陕西安塞腰鼓队常加入游行。
三、文化内涵
突破禁忌:古代女性“三步不出闺门”,唯元宵可自由出游,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描绘此景。
四、现代创新
数字体验:AR灯谜游戏、虚拟灯会(如“云赏灯”直播)吸引年轻群体。
环保趋势:采用LED节能灯、可降解材料制作花灯,减少传统蜡烛的使用。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压轴庆典,既延续着千年传统,又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些习俗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让人们在欢乐中传承文化,在团聚中感受亲情,在热闹中迎接新的一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