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据梁宁在「得到直播间」做的“新商业案例”系列直播整理而来,系列直播一共三期,分别围绕“新人群”、“新消费”、“新商业”展开。第三篇主要以拼多多为案例,分析了这个快速崛起的新商业,崛起现象背后的原因。
拼多多上市后这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在讲拼多多的假货,这是媒体人的视角。我认同媒体对拼多多的批评,因为虽然观点不能改变物质,但是所有人的观点总有一天会重塑物质。
作为一个产品人,我们要思考的是:
是不是只要卖假货就可以成为拼多多?拼多多这家成长速度很快、很强的公司,除了假货,还有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认识拼多多公司的任何人,没有做过任何接触,这只是从外部资料和我个人感受上来分析这家公司。
为什么说拼多多很强?我们先回顾一下过去三年,拼多多是如何发展的:
早期用户增长非常快,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拼多多获得B轮融资,投资方有腾讯,这一步,拼多多成为腾讯大家族成员,获得微信推广的优惠和白名单。
2016年9月,拼多多和拼好货合并,用户破亿。但你要知道,来自微信的优惠并不是拼多多快速增长的唯一原因,京东、58、艺龙、同程等都获得了同样的优惠,却没有这样爆发式的增长。
如果这样的成长速度都不叫强,那什么才叫强?我们从这样的成长速度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一、四大红利撑起拼多多
我曾经有个观点:一条大河一定不是凭空产生,或者是被一场大雨所成就的。它是由于山体运动、山势走向才能成就一条大河。
一家很强的企业也是一样,是由几条大水流一起灌向拼多多的河床,才有可能形成如今这样的拼多多。
这些大河,就是撑起拼多多的时代红利。
在《新消费:小米现象与新商业启蒙》这一讲,我提了一个概念,我们现在是在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新生活、新消费和新商业这三件事循环滚动,不停地迭代。在这样的循环里,所有的东西都值得重做一遍。
是什么样的具体变化撑起了拼多多?
第一,新用户,是因为人口的升级。第二,新场景,微信的社交场景,移动支付、中国的物流整体的成熟,这其实是整个社会能力的升级。第三,信息升级。曾经很多人获取信息困难,2017年的12月,微信到了将近十亿用户时,大部分人的信息障碍很大程度被消除了。
当然,不是仅仅这简单的几件事形成了拼多多,具体来说是四大红利板块撑起了拼多多。
第一,淘宝商家外溢
生意也肯定是先有卖家再有买家,所以对于拼多多而言,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成体量地获得一大批商家。
其实阿里巴巴做了中国电商科普的工作,把那些完全对互联网电商没有概念的人拉到网上来。比如说,阿里中供铁军强悍的地推团队有一项工作,就是去浙江类似于小商品城、皮革城之类的地方,找到一栋全部是都是批发商品的楼,从第一层开始,一个摊位一个摊位谈起,谈一年才能够把每个摊位谈完。第二年再去谈另外一栋楼……
当拼多多再成体量地获取商家时,已经不需要经历这么艰难的扫盲过程了,这些人已经被阿里、美团的地推普及过无数遍了。
由于淘宝的流量见顶,而且2015年开始打假行动,所以部分商家出现了外溢。这些人要做生意,没地儿去了,拼多多接受了他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商家端的红利。
一切红利的根基都是人口红利。因为生意的本质就两件事,机会和体量。人口红利就是最核心的体量。
而说到低端供应链,就要说到2015年6月淘宝那次严厉的打假和7月京东抛弃了拍拍。在拼多多的商家快速崛起时,淘宝和京东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就是被他们“抛弃”的人。
从消费侧来说,大多数人的可支配收入就这么多,从供给侧来说,谁能成建制拿到新商家谁就能抓到这个红利。无论是被淘宝和京东训练好抛弃掉的,还是新创业者和城市的新无产者。
我为什么会说到新创业者和城市的新无产者呢?
在2004年,淘宝刚开始时,在淘宝开店的人就是城市无产者,他们在城市里拿不到资源,租不起店面,只能在互联网找机会做事。但淘宝越来越复杂,庞大和体系化,2012年后流量就已经见顶了。
如果没有钱打广告,学习这个系统的新创业者,只想用付出换得创业机会的时候,其实在淘宝已经鲜有机会了。
这就涉及到 “价值网” 这个概念,是说成就一家企业的其实不是创业者,而是价值网,是谁需要你。
即便我们把拼多多骂死,那么这些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是否还存在? 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总需要地方安放,只是这次他们集中安放点堆积在拼多多,成了一个大数,让大家吓了一跳。
所以第一个问题,所谓的淘宝商家外溢,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如何安放的问题。如果这件事情没有解决,我们的产业没有升级,你把拼多多灭掉,我们的社会也并没有变好。
第二,团购产品的流变
拼单、团购这件事并不稀奇,以至于拼多多出现时大家都不意外。但团购这么一件已经被验证过有效的事情,为什么在移动时代没人干了?
2002年,我的朋友张京秋创立了爱卡汽车网,最初的运营就是凑单模式。他们当时去写字楼的办公室、食堂等场景里地推,说如果凑够多少人,我就去地下车库给你们上门贴膜。用了两年时间,爱卡汽车就成为了发展还不错的汽车论坛。
其实从人口结构上来讲,拼多多最像的不是淘宝,而是以经营尾货起家的唯品会。这是因为,对于一线城市人口来说,拼多多是消费降级,而对三到六线人来说,用拼多多是消费升级。
中国的物流仓储并不集中,很多东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接触不到,并且价格是一个绝对的体验门槛。比如千团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会去吃一个从来没吃过的五星级酒店餐厅,因为它打折了,以前觉得好贵不去体验,突然有了团购就去体验一下。
为什么千团大战结束了?
这其实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千团大战刚开始时,中国团购都是如王慧文(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所说,以位置为中心,提供服务团购。
但紧接着大家发现,实物团购(比如团粽子、月饼)比服务团购(比如团餐饮、SPA)上量要快得多。这是因为商品团购不受位置限制,因此千团大战都转向了实物团购。而一旦订单上量了,就能支付起广告费用,所以那时候分众的电梯广告全是团购广告。
但这个时候 王兴作出了一个决策,不做实物团购,坚守以位置为单位的服务团购这一条定位。这就搞得美团当时的团队非常痛苦,因为大家一出门到处都是竞争对手的广告,显然用户量比自己大得多,很没士气。
那时王慧文到处出差安抚,但地方经理就说:“你什么话也别说了,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打广告?”
实际上,如果不做商品团购,就没必要打广告,因为服务团购撑不起广告。对于王兴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如果一个地方团队不认同这个定位,不认同这种艰难的生长模式,公司只能失去这个团队。
但其实这件事美团看得特别简单,也特别清楚。商品团购是阿里的事,这件事的本质是会员问题,王兴不动的原因是要守住他的范畴,等阿里出手。
所以,当聚划算一推出,阿里在商家端对京东都是二选一,何况是这些团购网站。
这正像《复仇者联盟》里所说的灭霸,一顿操作猛如虎。你在一个领域里风风火火操作的时候,得了解在这个场域里有没有灭霸。
王兴守住了别人很难守住的服务团购,其他人都打入了阿里的阵营,阿里推出一个聚划算,其他团就灭掉了。
而2016年,聚划算划归天猫,也就是说淘宝的低端商品不能再团购了,其实这又是市场让出了一个巨大的门,而那时千团大战突然消失了,就被拼多多一家给补上了。
为什么拼团模式只剩拼多多?
那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实物团购的模式明明已经被验证过了,为什么突然之间整个场子里没有人再做这个生意,而只剩下拼多多做了?
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所有创业者都被VC带偏了。
2016年,中国的VC开始投消费升级,媒体跟着VC跑,谁能融到资就报道谁,这就形成了对这个市场的认知——2016年是消费升级的风口。但是,其实消费升级应该是一个持续10年以上的事。
但2016年VC搞了人工智能的概念,2017年又搞了区块链,如果真的跟着VC跑,那就真成猪了。事实上千团大战后,一批VC死得很惨,所以大家对团购都不感兴趣了,就是这么简单。做产品要回归市场本质,而不是为了VC、为了媒体才做。
第三,三至六线人群上网
新用户的出现,是由红米为代表的低价智能手机普及,快速让三到六线用户上了网,农村互联网的渗透率提升。
2017年,36%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了网民。当年12月,微信的用户量达到了十亿,这意味着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网民,紧接着微信支付开通了,支付问题得以解决。
十几年电商发展,使得不需要到付,物流节点到镇的单位几乎已经可以满足所有村的购买需求。
这些曾经是每一个电商公司起步时都难得要死的东西,如今变成了社会的基础能力,也就是我所说的,点线面体的“体”在发生变化。
我是去年拜访快手的宿华时第一次听说拼多多的,在他那里知道与快手重合度最高的APP就是拼多多,而拼多多为这些新用户带来了第一次团购。
在低消人群这件事情上,拼多多做出来了,这个机会一定让无数人都拍大腿后悔。
第一个就是凡客的陈年,我当时问他为什么要叫凡客。他说最讨厌的名字就是卓越。卓越卖书,提供的是精神消费,那凡客您干嘛呢?他说,我要卖地摊货。
陈年说,最真实的消费改变就来自地摊货。地摊货没有品牌,所以没有品牌溢价,用户要的东西就是这个货本身。其实凡客当年就是去品牌化的,衣服上的logo都极为低调。
从用户的购买体验上,进商场买很贵的品牌一开始是会让人有自卑感的,我大学刚毕业也有这样的体会。我自己在联想工作之前,都觉得商场里东西太贵了,我应该买地摊货,或者去动物园批发市场,这个地方才是我应该去的。
但地摊货完全不会让人产生自卑感,而会让用户有优越感。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拼多多跟淘宝的用户重合度是50%,而跟京东的用户重合度极低了。因为“上京东,用点好的”,这个真是让很多用户挺自卑的产品。
其实,2017年,扣除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城市后,中国人每个月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不到2000元,这还不算供房子或者缴房租。加上北上广深,也不过是5000块钱,你供完房以后还剩多少钱。
对低价的需求依然是一个绝对的大数,我们往往会被你自己经常关注的东西,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第四,微信社交流量的崛起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说了微信的社交流量,但并不能简单地说因为抱了腾讯爸爸的腿,就成就了拼多多,这就是刻板印象。
正如基本上百分之百的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特朗普上台,美国经济就要崩溃。而上周公布的数据里,美国GDP达到历年来最好的增长,而下半年美国经济将强势增长。
这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你是在捍卫一个刻板的经济学理论,还是回归到一个简单的商业常识。看待腾讯的流量也是一样,给流量就能起来,这完全不具备任何操作意义。
本段小结
拼多多的崛起,是它做了跟其他腾讯系电商不一样的事。我们在下一部分会分析拼多多与其他电商的不同。
拼多多满足了上面的四个红利,承接了淘宝的商家,没有人做团购模式,三到六线用户上网,最后用社交流量,这些支撑起了拼多多。
而这背后的理论就是价值网,成就企业的并不是企业家,而是它依附在其上的价值网。
二、拼多多和淘宝、京东有什么不同?
拼单打折,其实淘宝和京东也做,拼多多跟他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公司起家的基因不同
一个人是从哪里开始挣第一桶金,他的习惯性的能力、思维定式、能力建设都会奔着这件事情持续夯实。
在拼多多排名前十的类目中,排到第一的类目是食品。而淘宝排第一的是服装,具体而言是女装。京东是卖3C产品,接着扩展到家电,现在又扩展到更多品类。
卖食品的、卖服装的和卖电器的,这是非常不一样的三个商家,所以他们的能力建设,人群和频率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为什么认为拼多多还是很强的?因为高频打低频。
使用三级火箭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高频推低频。这就是为什么微信如此生猛,因为它毫无疑问是极其高频的东西。
所以,一个生意要做大,有两点:
(1)一定有一个自己的一级火箭。
(2)越高频越好。
从这点来讲,食品比服装高频,更比3C高频。而拼多多用户能够如此之快地“繁殖”,其实是因为它搭载在这样一个场景下,选择了一个极其高频的品类——瓜子零食水果。
我们从这组用户黏度的数据中去分析原因,淘宝的用户黏度是来自于长时间的用户习惯,而拼多多的用户黏度则来自于它本身的业务特性,它主要卖的就是最高频的商品。
第二,用户画像不同,行为不同
我找到一份2017年拼多多的扶贫助农年报。2017年,拼多多扶持一批贫困县,做了帮助全国农户销售了183万吨农货,支持了9亿笔扶贫订单,扶持了730个国家级贫困县,共4.8万个商家,年销售额增长突破了300%。
这个数字这就说明了拼多多与淘宝、京东的第二个不同,用户。
用大明、笨笨和小闲的用户画像来看:
你会发现第一代电商都是大明用户,京东的3C、携程的机票酒店都是标准产品,我直接得到我要的东西。百度也是服务大明的,我知道我要什么,你帮我以最快速度找到。
第二代起来的电商,包括后期淘宝、美丽说、蘑菇街都是服务于笨笨用户的商品导购网站。服装这种非标品,对笨笨用户有特别强的作用,因为我不知道要什么,我也没办法搜索。
腾讯的流量给所有小闲用户,也就是娱乐导流效率非常高。比如早期QQ上,都是陌生人链接,微信也是不断打破圈层壁,连接不一样的世界。所以腾讯从收入本质上是一个游戏公司。
百度是大明流量,淘宝是笨笨流量,而腾讯其实是小闲流量,就是娱乐流量。而这就是京东、同程、艺龙这些满足大明的电商很久之前就拿到了微信官方准入和入口,但它其实并没有有效导出微信流量的原因。我在这里闲,让我读个公众号、导个游戏很靠谱,但你突然让我买个东西,就觉得很怪,没这需求。
拼多多对微信小闲用户的转化那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呢?
它能吃腾讯的小闲流量。
小闲是一个没需求的人,打开京东超市、唯品会、京东生鲜、京东到家,只能默默退出,腾讯即便给淘宝导流,但打开天猫、聚划算、天猫国际,也一样没需求。
而拼多多是什么?限时秒杀、品牌清仓、天天领现金、现金签到、砍价免费拿。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我没有任何需求,不想买任何东西,但突然得到这么一个东西,打开拼多多还是可以干点事情。这是一个游戏逻辑,拼多多团队之前也是做游戏的。
比如现金签到,第一天签给了我4.5元,第二天又给了1元,第三天又给了几毛钱。6块多已经可以在拼多多买个卷纸了,用户很开心,对拼多多评价很高,这就是一个对小闲用户的真实转化。
当时我把这个页面跟京东的同事说,他们拿出一个一样的页面跟我说,你看我们一样的,只是没有给钱这件事。但你知道吗?趣头条就是每天签到领点钱,迅速发展了几千万用户。
张震(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拼多多早期投资人)评价黄峥深谙人性,这里说的人性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拼多多可以不花钱,两个星期拿到一百万微信用户?因为他们用了微信逻辑的一个规则,如果下单就默认关注。拼多多做了一堆原价一块、现价一分的东西,很便宜的价格快速得到了一百万用户。
上一个快速得到一百万用户的是一条的徐沪生,花了两个月。2014年广点通获取流量非常容易,他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拍优美的视频,二是直接砸广点通买用户。
当你有了最快速度得到用户的方法,就毫不犹豫做这件事情,一定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当拼多多有机会便宜拿到用户时,它的执行是极其彻底的,反而面对有机会便宜拿到用户的时候,像京东这么财大气粗的公司却没有干。
拼多多默认推荐抽纸,因为这是高频、消费品。而京东也有拼购,但拼的都是碧螺春这些非常低频的东西,靠低频的商品再打折都构建不了一级火箭。
根据企鹅智库的报告,我们就能看到京东是大明用户,淘宝是笨笨用户,拼多多是把小闲用户转化为笨笨用户,然后让用户去消费。
数据解读1:熟人拼单在用户选择在拼多多购物的原因中,有44%认为是跟熟人拼团更容易。这意味着用户不知道想要什么,但我想吃水果,到底吃什么呢,被人拉我拼哪个,我就吃哪个,这就是典型的笨笨用户。
淘宝只做到了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不断推荐,但有熟人推荐还拉你拼单,是对笨笨用户一个更有效的促进。
数据解读2:开拓新消费体验还值得关注的一个数据是,24.8%的人买了他们以前从来没用过、没见过的东西。这就是团购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去吃了从来没吃过的五星级酒店。
美团跟点评合并之前,我一直认为点评用户比美团多,但实际上美团用户是点评的三倍。为什么?因为点评用户的场景是我在附近,想吃什么,吃点好的。而美团的场景,是在打折里找一个自己想吃的。
如果是在超市,拼多多做的是哪个区域?其实就是特价打折区,永远有人专门在这个区域里挑他需要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
数据解读3:小闲用户特有的购买习惯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淘宝和京东的购物习惯,93.1%来自直接搜索,再按照销量和评价来选购。拼多多则是从秒杀、特卖、清单、免单的区域去购买,这就是典型的大明用户和笨笨用户的区别:
一个是我进超市到货架挑我要的东西,甚至还必须指定牌子和生产日期;另一个是进超市先去打折区,看看有什么东西打折,从里面挑我所需要的、我没见过正好打折的东西,就买来试试看。
第三,开店、购买更符合移动场景的产品设计
我为了体验拼多多,首先在上面买东西,发现拼多多极大地简化了购物流程。
因为淘宝是从PC时代发展过来的,所以在淘宝内部人的心智里,大量PC时代的动作都被合理化了。
比如大家都有个习惯,遇到想买的东西先加购物车,有空再把购物车里的东西比较一通,扔掉一部分再买。这是淘宝的逻辑,但移动场景用户是没有整理逻辑的。
而拼多多的逻辑是再不拼这个团就没了,而且先付款再拼团,快速促进用户当下就下单。每个小细节,其实都是用户转化的逻辑的不同。
我自己注册了一个拼多多的商家,用了三分钟,以至于开得太快,一路忘了截屏。
大家都知道在京东或者在天猫开店有多难,不是大牌就休想,基本要抽成5%-10%,在淘宝开店基本上也要用百度百科或者淘宝大学,来指导你开一个店。基本上要提着一口真气,下巨大决心才能在淘宝开店。
但拼多多开店叫做“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逻辑完全不同。你不需要考虑开店的事,就说要有什么货要卖,整个过程真是极简。
我实在不知道要卖什么,就把我养的寄居蟹卖了。我维护了一个价格,零售价是系统自己给,比如我写了25块钱,系统就自动标了不拼单28.5元,然后点了三下,刷一下子订单生成了,店铺也生成了。
接着我把页面发给了我的朋友,我的朋友就付款了,然后我就发货了。从下载到完成我的第一单,只用了三分钟。
拼多多VS美团?
其实拼多多还会再跟美团打一仗。因为美团打完千团大战之后,核心业务是美团外卖,赋能了很多小商家。但美团对商家赋能的核心,是这些商家被动接受美团流量,商家自己的主动性有限。
但是拼多多给了商家一个工具。比如水果店老板,有一筐桃可能卖不出去,直接上来“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先把这筐桃发了拼单,接着就甩给了他日常维护微信群。
而在此之前,这些老板虽然也扫二维码,建客户群,但是没有工具可以维护他们。但如果可以拼单、甩尾货,实际上就给了每个街边小店老板一个主动维护的机会,调动这些小商家的主观能动性,比在美团等着被动派单更积极。
本段小结
电商说起来死去活来,难得要命,但核心就是三件事,获客、开店和供货。
获客
平台流量、广告流量、运营位、搜索展示等方面,拼多多商家跟淘宝、京东的方法一样。但社交裂变的流量,只有拼多多做了,而且它用一系列承接小闲用户的方法,才让社交裂变的流量有效地在拼多多的场景里沉淀下来。
开店
之前一说开店就让人心理压力很大,我看到有人三个月内在拼多多开了六个店,简直无法理解。后来我三分钟开完一个店后发现的确挺容易的,拼多多不以开店为目的,但以甩货为目的。
这就要回到我说的陈年的洞察,京东这种大型电商,以品类为单位运营,唯品会颗粒度比京东、天猫要细,是以品牌为单位运营。而拼多多,已经去品类、去品牌,以货为单位运营。“发个商品,送个店铺”,有货直接上来卖。
它开店的难度不一样,并且用户开店动机不一样,对商家的诉求也不一样。
供货
在淘宝上,很少有工厂运营淘宝,因为淘宝有越来越复杂的规则,所以后来很多专业代运营淘宝,就像后来出来一堆SEO、SMO专门替你代运营买百度搜索引擎优化一样,因为太复杂了。
这些中间商的价值并不是更懂用户,而是更懂淘宝规则。所以形成了工厂对中间商,中间商对平台。拼多多一开始形成了明确的用户特性和用户预期,对价格极端敏感。而它的运营现在还很简单,所以中间商没有价值。所以在拼多多上,工厂更有机会。
拼多多的去品类、去品牌化,包括黄峥自己说的货找人的模式,其实都是在服务笨笨用户,而这恰是智能商业,也是曾鸣教授谈过的未来电商的终极模式。
所以在这儿我们再总结一下,淘宝、京东、拼多多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初始业务不一样,一家是做食品,一家是做服装,一家是做3C的。
第二,用户进入的状态不一样,是大明、笨笨和小闲用户的区别。
第三,商家开店速度不一样。长期在拼多多耕耘的人和京东、淘宝耕耘的人可能真不是同一拨人。
三、拼多多的过程原罪和未来机会
我解释一下,曾鸣教授认为,智能商业有几个要素:
一是由算法驱动,是货找人;
二是C2B,也就是用户定义;
三是就是体验的平等,这个也很重要。
什么叫体验的平等?我们去欧洲、美国,乡村和城市使用的东西、生活品质区别不大,顶多一些奢侈品大牌乡村不卖,但审美和品质是一致的。
八年前在富士康旁边做农民社区时,工人用的绝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的山寨机。但现在还有人用山寨机吗?没有了,大家用红米手机。赖奕龙说,拼多多上所代表的下廉价消费市场,其实正是创业者的机会。
我非常赞同。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拼多多死了,大家能得到平等的体验吗?拼多多的机会其实是过程机会,或者叫过程原罪,但最终的终局一定是体验的平等。
在这里我依然要挺一下小米,雷军上市前的公开信里有句话就说到体验的平等。小米把硬件利润控制在5%,的确是在做体验的平等。手机、充电宝、电源、电池,这些东西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体验是一致的。
当然,雷军做得无比辛苦,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认为他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产业终局的方式。
作为媒体人,要捍卫大家的精神,精神迟早有一天会改变物质。而产品人,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这些东西。拼多多的每一种假货背后,都可能诞生一个小米。
拼多多本质上是它背后的价值网,无处安放的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大家的需求无法满足,最终共同撑起了拼多多。
而今天拼多多作为上市公司,有了市场驱动后,会选择什么样的人为核心来构筑它的企业价值网?
这其实就是对拼多多未来的判断:
如果仍与假货为伍,有一单赚一单,可能未来我们很难再谈起它了。但如果以市场的力量推动变化,这当然就会是一家非常值得预期的公司。
2014年,李善友教授开始讲颠覆式创新,有了著名的三条曲线。对于手机而言:
第一条曲线是诺基亚,它遭遇了非连续性,这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推出智能手机,而是因为它没有突破和通讯运营商构成的价值网。
第二条曲线是苹果,它与互联网服务者一起构成了价值网。
第三条颠覆式创新是谁呢?其实就是小米。
李善友教授讲课的时候说,因为在做研发时一定会溢出。这就有点像社会能力一定会进步,把成熟的技术和能力拿回来,然后降低成本,提供给更广谱的用户,这就是颠覆式创新。
而小米使用了苹果互联网手机的核心特性,接着把价格降到苹果的三分之一,成为了一代爆品。
在拼多多的用户品类里,你有没有看到至少有100个你可以颠覆式创新的机会呢?除了骂还能干什么呢?
不能跟着VC走,VC去年人工智能,今年区块链,为了融资他们还会包装新概念,但你要跟着迁移吗?不,我们人生要有自己的确定性。
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世界被不断重构,所有东西都值得重干一遍。成就你的其实就是你的价值网,谁在依赖你,这才是这件事情的本质。
接着,你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因为产品链接的就是过去和未来。
我在课程里讲过一个故事,中国有个化学家在天津塘沽海边,看到了海滩上白茫茫一片全是盐。他说,作为一个学化学的人,看到这么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一点雄心,那也太窝囊了。
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渔民并不知道能从大海中提出盐,他们只能到风高浪大里去打渔,只能抱怨海浪,还不认识海浪就是资源。
当我们一窝蜂嘲笑拼多多假货,嘲笑很多人不懂分辨居然买假货的时候,你和那些抱怨浪大的渔民有什么区别?
你要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资源,都是机会。今天的山寨和假货就像赖奕龙晒出的两款手机一样,明天还会有吗?没有了。未来的世界不会像今天这样。
从哪里改变呢?就是从我们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