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笺《老子》第五章第二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先解释不仁,以为有二意,一者《论语》之“予之不仁也”,既凉薄或凶残;其二《素问 痹论》之“不痛不仁”,麻木或痴顽也。前者忍心,后者无知。检《360国学》仁,其一为“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孟子》言“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蕴颇与360相似,或者说,古时之仁,既现在之人道也。再检360之人道解释:(1) [humanity]∶以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为原则的人事或为人之道。⑵ [human sympathy] : 不残暴不仁的对待其它生命,(3) [humane]∶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一般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相互参证,既可知现代之人道,足可以征古代之仁也。
先生以为王弼之诠刍狗有误但不失仁之义,王弼释曰“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王弼之误,在于把人区别于刍狗,自以为人最贵重,而不知在所有自然规律看来,人与刍狗无别也。既是先生诠释之第二意,无知或者无心也。
某以为,《老子》之言,谓在自然规律之下,人与刍狗皆为一致,当是发人人平等之先河,此当亦为我国古代哲学之一先端。仁,平等视一切物也,若“胡不食肉糜”,未尚以为肉糜只有贵族才配吃。溥仪之《我的前半生》,四十年前读,现在能记忆者,就是其用气枪射太监所住之房间,其乳母王氏止之曰:里面有人焉。溥仪先生才顿悟:太监也是人。彼时笑其不敏,现在看来,愚蠢者是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