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里,沟通似乎从来没有被当成一件“正事”,因为我们都默认这是生来就会的小事情。可是我们最不擅长的可能也正是这些小事。譬如吃饭睡觉,即使每个人每天要吃三顿饭,依然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健康饮食,有甚者,还把自己吃出了病。即使有人睡觉睡了快一辈子,依然为如何睡好觉而烦恼。沟通也是这样,虽然每天都在和不同的人沟通,还是常常有一言不合就想拔刀的时候。
如果学校要开设一门沟通课程,《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无疑能成为经典教材之一。与市面上很多教你说话的畅销书不同,它并不提供所谓速成的方法论,而是更聚焦于“人”本身。
我们沟通的方式和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自我概念,就是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感觉,就好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可以反映出你的身体特征,还可以反映出你的其他部分,如情绪的状态、天分、喜好、厌恶、价值观,角色,等等。
这种自我概念虽然会受基因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社会学家用镜像这个隐喻来对反映评价下定义:我们每个人得出的自我概念反映的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可爱和没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他人释放了破坏自我的信号。同样,如果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很可能是别人因为他人承认了我们的价值。”来自于他人的影响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特别是来自社会学家所说的重要他人的信息。这些重要他人可能是家人、某个特别的朋友、某个老师、你约会过的对象,或者一个你很看重他对你评价的熟人,他们都会改变你看待自己的方式——有时候更好,有时候更糟。除了他人的评价,社会比较也会影响我们对自我概念的塑造。社会比较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我们借着和别人的比较来决定我们是优于别人还是劣于别人。第二种形式是我们要和别人相同或不同。
在自我概念的章节中,作者分享了一个案例。当我们在和女孩儿聊天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告诉她们,她们有多可爱、漂亮、美丽、装扮精致、穿着得体、精心打扮。孰不知,这种沟通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是在传递一种“外表比其他任何事情更重要”的信息。下次如果你在遇到小女孩的时候,不妨问问她正在读什么书,喜欢读哪些又不喜欢读哪些,原因是什么。这里并没有错误答案,你只是在进行一场尊重她头脑的谈话。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沟通过程中所说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对方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的话,也许我们会更加重视沟通的作用。
至少我在读完自我概念的部分后,决定下一次见到我干儿子的时候,我不会再问他是不是又胖了几斤,而是和他聊聊他去博物馆的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