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部分,我利用人体验电球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们看到手拉手就能使验电球发光,非常激动,学习的兴趣非常高。
通过预测、实验、记录,学生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到小灯泡在接入导体时会亮起,而在接入绝缘体时则不会亮,从而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的作用及差异。
此外,我还跟学生提出了“绝缘体绝对安全吗?”的问题,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小讨论,学生列举出了干湿木头的例子,我又给孩子们科普了一些其他例子,孩子们了解到导体和绝缘体并非绝对,在特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回顾整堂课,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也产生了疑问,而且学生肯定也会产生疑惑:人体导电灯接入人体后会亮,说明人体是导体。但为什么人体接入电路检测器就不会亮呢?我马上去查找资料,终于解决了困惑,因为两者的设计不同。
人体验电球的电路设计使用低压电源,设计它在低电流下(通常在毫安级别)也能工作。人体的电阻在干燥状态下约为1000-2000欧姆,当人体接触验电球的金属触点时,电阻较大,电压较低,电流很小,但微小电流也能使其发光。
而电路检测器通常使用的电池是1.5伏,当人体接入电路检测器时,人体电阻较大,电路中的电流也非常小,但不足以使小灯泡发光。小灯泡通常需要较大的电流,例如几十毫安,才能正常发光,人体提供的电流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而且课堂上学生就是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也能应对上来,有一种“我就知道你会问”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