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开始种桑养蚕,缫丝织锦了。
古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和屋后种上几株桑树,用来养蚕、结丝、织锦。种桑树的同时还会种上几颗梓树,因为梓树的树干笔直端正,树叶宽大,树冠幅阔。夏天,人们可以在梓树的浓荫下乘凉。
桑树和梓树的嫩叶子都可以食用,树皮和果实还可以入药。而且梓树木材在古时候又是极上好的造船木料,更是用来做印刷雕版的最佳木料之一。
家里的桑树和梓树,一般都是父辈或者祖辈们亲手所植,所以说起家乡,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双亲和家里房前屋后的桑树梓树。
久而久之,桑梓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也成了人们心中的乡愁。
《诗经》中有一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翻译成现代语言的意思就是:桑树和梓树,一定要恭恭敬敬的对待它们。
因为人们一想到桑树和梓树,就想到了自己的先辈。
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首七绝,这是他17岁第一次离开家乡湖南韶山时,写给自己父亲的赠别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可见,桑梓一词不仅对故乡的指代性意味非常强烈,而且融进了人们深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