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的天上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在外觅食的鸟儿也从天际飞过,夕阳的余晖斜照在它们的羽翼上,泛着殷红里泛着点黄的光。
王英现在正依靠在地头的树干上,手扶在锄头暗红色油光闪闪的把手上,她正出神地望着落日。现在已是深秋,地里也没多少活儿了,她是吃过饭后没事,扛着锄头到地里转转,看看地里的庄稼长得怎么样,麦苗出来了吗?缺苗吗?有没有被羊或兔子啃了。
因为离家近,她没有骑车,走着去的,就当是散步了。她看到地里的麦苗已经出的差不多了,她蹲下来,稍歪着头,细细地看,还用手抚摸一下,眼里都是温和与关心。这些是她劳动的场所。
辛辛苦苦收完玉米,先施肥,再找农机翻土,再找农机播种,辛辛苦苦,一日一日盼着麦子发芽生长,这些庄稼都浸着她的心血,不能说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最起码是画家对待自己的绘画作品,谱曲家对待自己的新曲子一样。
她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因为家里供不起那么多人上学,她只好辍学在家种地,那个年代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么?虽然有些许不甘,但还只是有些许,她只是在农忙的午后或晚饭后心中掠过一丝遗憾。心中有不甘,不过想想自己能做的又有什么呢?
家中没有书,她只读过两三年书,家里没必要有书。她只是闲暇时翻看自己孩子的课本,有时拿起书打开闻一闻,因为她上学时刚发下来的新书会有些香味儿。
忙了一天,吃过晚饭,洗碗刷锅完毕,烫过脚,她坐在床头上,盘起腿,捋一捋头发,小心地翻开书,静静地看,慢慢地读。虽然识字不多,但她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王英就笑起来,一会儿又叹了口气。相对于种地和在工厂做工,读书真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想想自己现在连自己的名字都快写不出来了,她又叹了口气。种了这么多年地,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一年到头读几页书又有什么用呢?
她已经习惯了农忙的辛苦,也已经认为自己的命运,恐怕自己一辈子都会与土地打交道,在地里刨食了。因为吃了不识字的亏,品尝了种地的苦,她要求孩子多读书,好好学习,争取能把书念成,不再拿锄头,而是拿笔杆子。
太阳要下山了,起风了,王英到地头拔了几颗菜(离家近的地头,往往都会留出一小片菜地),扛起锄头往家走。和她一起的,除了颀长的身影还有归家的羊群。
其实农村生活也不是那么差,但是不种地能养活自己不是更好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