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看《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章的引言有感之五。
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家,他最重要的一本书是《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追求和有目的的活动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就是人的自卑感。
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变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而反过来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当然,自卑感和自卑不是一个概念。据我的理解,自卑感是一种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内心的谦卑,是见贤思齐的觉悟,是以空杯心态去学习的状态,是一种“知不足"而精进的习惯。
想起当下流行的一个词“内卷",据我观察,内卷的应该都是优秀的人,或者是在别人眼中很优秀,而他自己却不那么认为的人。相比而言,一个内心佛性、安于现状的人是不屑于内卷的,因为内卷的人心里是有一个比较对象的,而佛性的人已经看破红尘,他只在意自己当下的感受,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内心的需求和安稳。
这一段女儿回家说的比较多的词就是“内卷"。说他们班某某某真内卷呀!买了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的小本儿在背。我是听话听音,问她有什么想法。她笑了笑,略有不好意思的说,我也买本地理吧!我很乐意去跑腿,心里在想,她也被内卷了!
对于她的被内卷,我是开心的!因为她能意识到内卷的现状,而甘于被内卷,也说明这是她自己的需要,是她的内在动机,那么这种内卷对她来说就不是负担,反而是动力,是和别人连接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青春期的孩子正在获得自认同感,她们不希望自己的行为与别人格格不入,所以会寻找一些切入点来和别人保持同步,这样也是他和别人沟通和交流的共同话题。她们最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而不仅是为了随大流而盲目的选择。女儿没有选择购买所有学科的知识点,而只是选择了地理,说明这是她真正的需求。所以我才开心!
对于学霸级的人来说,她们内心的优越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她们会时常看到身上的不足,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感",而自卑感的背后,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能保持她在班级的各种“地位",比如成绩的的绝对位次,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当然,也包括在父母眼中的地位.....
客观的讲,每个人都有别人身上所没有的优势,同时,每个人也会有别人上所没有的缺点。其实,无论优势和缺点,都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独特之处。
同样是91分,意义却大不相同。有些人靠的是海量的练习,以弥补她的办事潦草;有些人靠的是思维缜密,以掩盖她的患得患失。在别人看来风光无限,每次似乎很轻松的拿到90多分的她们,却会为一个看似很弱智的错误而苦恼不已,比如给的是厘米答案是米,比如明明算出来是8:25的车次,写答案却写成了8:50的车次......
善于动脑筋、想问题是女儿的强项,思考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阅读和实践做智力背景,要有有源之水,但不可回避的是,思虑太多也容易被干扰。只有一个确定答案的时候,人是不会纠结的,但当你知道的可能答案多了,反而容易迷失。发散思维是为了寻找多种可能性,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聚合思维,需要在众多可能性中寻找确定性。这也是思维训练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阿德勒说自卑感或许客观上有助于个体完善,不过它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或者说自卑感过于严重,就会刺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而野心会毒化心灵,使它永不安分,导致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变得过于敏感,容易对伤害和蔑视动怒,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
所以这里说的自卑感是要有一个度的,做人讲究适可而,不要过尤不及,有一定的谦卑感,是可以让自己前进的动力。
这里他提到了三种儿童比较容易出现心理补偿的性格,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管教、没有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和从小被宠坏的儿童。
因为这三种处境会使儿童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并且刺激他形成超越自己潜力的雄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区分。
当然,我对自卑感的理解仅此而已,我会把《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研读过之后再来谈谈对自卑感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