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说: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着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的,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2021年12月18日,于古浪一中参加“兴火计划”专题培训,四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纷呈的课堂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正如一菲老师所说,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一、精巧绝妙的教学设计
古浪一中的刘彩霞老师执教以“畅游文学自然,领略人景共生”为议题的群文教学,设计了寻访文学中的自然、探景觅韵、人物名片三个主要环节。通过对“晨院赏秋图”与“月下荷塘图”的比较探究,引领学生赏析语言,品味情感,由此明确故都的秋味和荷塘的韵味。在此基础上,把握不同作者笔下的景物之美受心境变化而各有特点的写作手法。
古浪二中的宋祖强老师以“自然与生命契合”为议题,选取了经典篇目《我与地坛》《赤壁赋》《故都的秋》,由范本解读进行群文迁移。以“寻象问镜”“依境生情”“缘情探因”为教学思路,指导学生走近作者,深入文本,感知“象与境”,比较“异与同”。在师生互动中,明确自然中的哲理,体会生命里的契合。
古浪一中的王立琳老师创新设计单篇教学,以“自然天地与生命哲思”为生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内容,多形式朗读,多角度赏析。拓展延伸,赏读相关文学评论,进而感受文中所呈现的“有弹性的生命状态”,以此领悟作者所记述的“风雨经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该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而言,三位老师立足于文本,结合实际学情,灵活地处理教材,巧妙地设置问题,体现了富有创意的探索意识。
二、灵动飞扬的教学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是的,文学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便是语言素养融合于情感沟通的艺术。在三位语文老师的课堂,于细微之处见其匠心独具。
刘彩霞老师和学生一起品味郁达夫的“郁”和朱自清的“清”,在深情的诵读中,真切感受迥然不同的语言特色和各有妙处的写作手法。由此,学生体会了两位大文豪笔下的别样景和异样情。水到渠成的课堂微写作,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沟壑,实现了学以致用的课堂效果。
宋祖强老师带着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曲径通幽地抵达课堂的广阔天地。从史铁生到苏东坡,链接古今失意人。从地坛到赤壁,探寻悲喜景中情。以问题为主线,纵深讨论,横贯对比,在拓展中延伸,在探究中体悟。教学中自然生发的文本迁移,体现了把控课堂的智慧,是精妙之处。
王立琳老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层进的活动参与中研读文本。读析结合,体现了诗意浓郁的语文味。我与地坛有怎样的相似?我在地坛思考什么?地坛有怎样的特点?在不断深入的追问里,师生与文本对话,思想与情感碰撞。对于作者经历的风雨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于作者寄寓的哲理有了透彻的体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如上所述,在各有妙趣的语文课堂,三位老师注重引领学生品析语言,更注重指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中,洋溢着语文的诗性,弥漫着语文的哲思。
董一菲老师说:我认为真正的语文教育,应是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知识和人生的摆渡人。教材是渡船,是工具,是凭借,也是维系摆渡人与渡者的纽带。作为摆渡者,摆渡的是知识,更是诗意的人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担负重任的摆渡者。在课堂的长河中,以文本为舟,借问题为桨,引领学生诗意前行,抵达芬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