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政涛教授所言“活在课堂里”的“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与传统课堂有何根本不同?
课堂充满生命力:课堂应“有呼吸、有心跳”,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场所,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统,师生在其中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
教学富有活力:教学需“有活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
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师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融,教师能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启发,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步,双方都能在课堂中实现自我提升。
这与传统课堂存在诸多不同,具体如下:
教学思想:传统课堂是“教师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而李政涛教授倡导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权利,鼓励学生思考和展现个性。
教学目标:传统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目标轻个性发展,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堂则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学主体:传统课堂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学生的思路常被教师牵引。新课堂认为师生是平等的互动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学生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空间,可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索。
教学评价:传统课堂评价标准单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内容侧重学业成绩,形式多为测试,目的在于甄别与选拔。新课堂评价更注重多元化,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强调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将书中理想课堂特质(实、长、清、细、深、融)或核心理念(如“教学即研究”)转化为日常实践,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书中提供了哪些突破性思路?
在一个班级中总会存在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如何在上完一节课后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获,这是历代教师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而教学。
教学离不开预设,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是实现丰实课堂的难题。
“长”指的是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长感的,应该是引领着学生在拔节生长。那么如何设计出这样有台阶感、推进感、突破感的课呢?
“细”是拥有对课堂点点滴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较高,它需要训练学生、给学生时间和机会、选择适合小组学习的内容等,在紧张的教学中,想要做到这些实属不易。
“深”既指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也指让学习深度发生。而想要做到深入思维、情感、审美等,这样的面面俱到不太容易。
“融”的核心理念是“让课堂融起来”,具体指的是跨学科、跨时空、育人等,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标准,真正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配合度都很高。
作者认为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要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课堂作品的过程,避免自我复制的方式,保持课堂教学的“即兴感”,另外还要养成在不断试错中重建的教学习惯。课堂作品的创作,不应该被完美和预设所束缚,需要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才能创作出杰出的课堂。
当好课堂的“总设计师”,既要做好对课堂的想象和预设,也要做好对课堂的实施与反思。设计时要立足课堂价值、体现学生立场、确定精准而非面面俱到的目标、找到最适合学科和学生的方法,环节设计要有关联感和提升感、协同设计需要多维度思考等。总之一节优秀的课需要多方面的考虑,这样的设计功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在不断的钻研和揣摩中铸就。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请结合书中对课堂本质、师生关系和素养培育的论述,浅谈对我们构建未来教育趋势(如跨学科、AI、全人发展)的“生命课堂”有哪些启示?
爱学生是课堂的终极命令,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师生之间“爱的互动”开始,但是不要忘记爱从来都是双向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间流动的爱,只有可流动、可互动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擦出爱的火花,才能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来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这才是具有生长性的爱。我们未来的教育趋势,就是学会正确的爱学生,把爱与责任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力量,实现“生命课堂”的教育。
未来的教育趋势应该从重视知识到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学生应该从研究学生的成绩转变为研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者,而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设计师,这样才能逐步完成生命课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