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在课堂里》

读李政涛的《活在课堂里》,感悟“活”的意义。

正如作者所言“说到底,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就是我的样子 每一种课堂的样子,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主动活出来的样子,活出课堂的样子,其实就是活出生命的样子。”

由此可见,“活”的第一要义,就是教师对自我生命不懈追求,追求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自我生命的丰富与充实,平和与深刻,才会有课堂的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回眸自己20多年的语文课堂的样子,也的确是随着自己生命在生长,我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情感,都是会变成我课堂的一分子,悄无声息地雕塑着我的课堂。

所以,备好一节课永无止境,我们需要一辈子来不断努力,才能随着岁月递增活出最美的样子。“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

“活在课堂里”活”的第二要义,就是课堂要有生命力,不是拿来主义,复制粘贴别人的设计构思,而是用自己的才思精心设计的课堂,所以,真正的课堂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有独创性的。正如作者所言“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每一节课都是一件存在缺憾的艺术,正是这种缺憾美,才造就了课堂的魅力,让真正追求进步的老师在一次次反思中进步,在追求更好中提升自我,在一次次试错中看见课堂最美的样子。

“活在课堂里”“活”的第三要义,就是看见“活”的生命,我们每一节课的对象是活泼泼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心中要有学生,眼中要有学生,课堂中央也要有学生。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更不是教室表演的舞台,我们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参与课堂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更不是被动配合老师的木偶人。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向阳而生的生命,更要关注角落里的生命,要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得到生命的滋养,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在课堂中展现出朝气与活力,教师和学生是用生命影响,用灵魂影响灵魂,师生在课堂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奏响生命的乐章。

一、李政涛教授所言“活在课堂里”的“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与传统课堂有何根本不同?

1.李政涛教授所言“活在课堂里”的“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 实:课堂教学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教学内容充实,课堂因生成而丰实,过程平实无刻意表演,以真实状态引导学生学习。

- 长:关注学生的生长,引导学生在“刨坑”“攀岩”“拔节”中生长,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 清:做到学生清晰、价值清晰、目标清晰、内容清晰、方法清晰、环节清晰、指令清晰,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各方面要求。

- 细:教师拥有对课堂点点滴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注重课堂细节。

- 深:体现为思维深、感情深、审美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深厚情感与审美能力。

- 融:包括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五育融合,使学生获得更综合的学习体验。

这与传统课堂的根本不同在于:

- 教学思想:传统课堂是“主知主义”“教师中心”,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重理论轻实践。“活在课堂里”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域,教师是生命的摆渡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教学目标:传统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目标轻个性发展。而“活在课堂里”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生长,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 教学程式:传统课堂重学轻用,重预设轻生成,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活在课堂里”的课堂鼓励生成,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探究式学习,如通过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参与其中 。

- 教学主体:传统课堂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活在课堂里”强调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见解,让不同思想碰撞出火花,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 。

- 教学评价:传统课堂评价标准单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活在课堂里”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会更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

二、将书中理想课堂特质(实、长、清、细、深、融)或核心理念(如“教学即研究”)转化为日常实践,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书中提供了哪些突破思路?

将理想课堂特质或核心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最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理念转变困难 :部分教师理念滞后,受传统“主知主义”“教师中心”观念影响深,难以理解和接受“活在课堂里”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等理念,缺乏对前沿教育理念的认知,不愿做实质性改变。

- 教学策略匮乏 :教师习惯了传统的“以教为主”“满堂灌输”等教学方式,缺少素养导向、智慧赋能、导学助学等教学策略,难以设计出符合理想课堂要求的学习活动,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课堂管理不易 :理想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可能会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若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可能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影响教学效果。

- 时间与精力有限:实现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备丰富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可能难以兼顾。

- 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课堂评价标准单一,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难以适应理想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和课堂生成性的评价需求。新的评价体系构建需要时间和实践探索,且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实施难度较大。

书中提供的突破思路如下:

- 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加强学习,深入理解理想课堂的核心理念,认识到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域,将自己视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 。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参与教学研讨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素养 。

- 优化教学设计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促进学生深层学习体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加强课堂管理 :教师要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引导学生遵守纪律,营造良好的课堂秩序。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及时处理课堂中的问题,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

- 合理安排时间:教师要学会合理规划教学时间,提前做好教学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将一些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减轻课堂教学压力。

-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发展等。通过多主体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反馈和指导。

三、.请结合书中对课堂本质、师生关系和素养培育的论述,浅谈对我们构建适应未来教育趋势(如跨学科、AI、全人发展)的“生命课堂”有哪些启示?

结合书中对课堂本质、师生关系和素养培育的论述,构建适应未来教育趋势的“生命课堂”,可获得以下启示:

一、课堂本质:从“知识闭环”到“生命开放系统”,呼应跨学科与全人发展

书中强调课堂的本质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域”,而非封闭的知识传授空间。这启示我们,面对跨学科和全人发展趋势,“生命课堂”需打破学科边界与时空限制:

- 以真实问题为锚点构建跨学科学习场,例如围绕“城市水资源保护”整合生物、化学、地理、社会科学等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知识的关联性,呼应“融”的特质;

- 将课堂延伸至生活、自然与社会,通过实地调研、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生命体验(如责任感、共情能力),实现从“书本学习”到“生命实践”的跨越,契合全人发展中“社会性与情感素养”的培育需求。

二、师生关系:从“教师主导”到“生命协同体”,适配AI时代的角色重构

书中提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生命对话者”,教师是“生命的摆渡人”。在AI可承担部分知识传递、技能训练的背景下,这一理念的启示尤为关键:

- 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转型为“生命成长导师”,聚焦AI难以替代的“情感联结、价值引领、思维激发”——例如,当AI辅助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时,教师需关注数据背后的个体困惑与成长需求,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意义”,守护其生命独特性;

- 构建“师生-AI”协同共生关系:AI作为工具支持个性化学习(如定制练习、模拟场景),师生则聚焦创造性探究与价值讨论(如用AI模拟气候变迁后,师生共同探讨“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让技术服务于生命成长而非替代生命互动。

三、素养培育:从“知识习得”到“生命潜能激活”,指向未来核心素养

书中强调素养培育需兼顾“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审美”的全面“生长”(即“长”的特质),这与未来教育对“全人发展”和“高阶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启示如下:

- 超越“知识点掌握”,聚焦“可迁移的生命能力”:通过设计“攀岩式”学习任务(如用跨学科知识设计社区适老化改造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创造力等未来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拔节生长”中体会“学习即生命潜能的释放”;

- 强化“五育融合”与“价值锚定”:在AI可能带来“信息过载”的时代,“生命课堂”需格外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例如,通过跨学科阅读、艺术创作等,引导学生思考“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知识学习中沉淀生命价值观,实现“深”(思维深、情感深)的素养培育目标。

综上,“生命课堂”的构建需以“生命成长”为核心,在课堂本质上突破封闭性,在师生关系上强化独特性,在素养培育上聚焦完整性,方能回应跨学科、AI与全人发展的未来教育诉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