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体视域下角色认知转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古代社会被赋予“代圣贤立言”的政治工具角色,其价值依附于封建统治秩序,如《学记》中“师严然后道尊”的权威叙事,实质是对教师主体性的消解。近代社会虽出现了“教师职业独立意识觉醒”,但“蜡烛”“春蚕”等隐喻仍将教师定位为“自我牺牲”的工具,忽视其作为个体的生命需求。直至现代社会,对教师“奉献精神”的过度渲染,导致职业尊严高度依赖社会评价体系,如“最美教师”等叙事常隐含“苦难美学”,遮蔽了教师主体的情感体验。甚至将教师视为“教育生产线”上的执行者,其教学行为被简化为“知识传递—技能训练”的程序操作,忽视了教育作为心灵对话的本质属性。对此,应重新确认教育本质,深层建构教师职业认同。

其一,书中将教师德性定义为“实践内化与道德外化的统一”,强调其并非外在规范的强制服从,而是教师基于自我认同的内在需求。例如,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源自情感共鸣,而非责任义务的强迫,这与传统“师德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形成鲜明对比。教师的职业压力根源在于“工具化”认知导致的生命异化,若能以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整体性发展,便能帮助其重建职业认同,当教师以“生命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时,教学交往便从“单向灌输”转向“主体间对话”。例如,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持有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合作者,这种角色转变能够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相长”。传统“工具型”教师的职业认同依赖外部评价,而“生命主体型”教师的认同源自内在价值感。如书中所述,当教师将教育视为“自我实现的事业” 而非“谋生手段”时,其职业倦怠感显著降低,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其二,教师内生价值的生成应以创造为基点实现价值统一。叶澜教授提出,教师的尊严与欢乐应源于“独立的创造”,即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的创新性建构,实现职业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统一。例如,一位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创造中获得的成就感,远高于外在荣誉带来的短暂满足。要实现内生价值的生成,应从认知维度上通过教育研究与反思,形成独特的教育信念与教学智慧,如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家型教师”;在实践维度上,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创造性实践,将每一堂课视为“不可重复的生命叙事”;在情感维度上,在师生互动中体验情感共鸣的愉悦,如书中所述,教师通过心灵碰撞产生的教育之爱,能够转化为持续的职业动力。其三,应突破传统师生关系的认知偏差。传统教育理论将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暗含“教师主动塑造、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关系。该书指出,这种认知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主体的能动性,导致师生关系异化为“工匠与材料”的工具性关系。同时,教师过度强调自身权威,可能导致“善意的暴力”。例如,以“为学生好”为名的过度干预,实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剥夺。教学交往理论指出,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知识为媒介的主体间对话。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引导学习方向、创设探究情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主动建构知识、表达独特见解。二者通过“视界融合”共同创造教育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