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作者似乎是用“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态度的区别”来强调这种“先验性”。也就是自然态度包含肯定,否定,怀疑,确定性等内容,而现象学态度不应该是这些。
相比之下,现象学确实是一种“更少参与”的态度。但是,“更少参与”在我看来,也有不同的层级,我们简单可以说几层。参与最深的层次,我们用追星这种行为举例,粉丝不仅要熟悉明星的作品,还要亲身参与各种支持的活动之中,当然还要伴随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还要对其生日,爱好等元素有所了解,甚至还会在私下脑补一些八卦绯闻等等。其中包含了认知(作品)、情绪(热爱)、参与(现场)、脑补等层次,越往后,则“入戏”越深。
然而,想要“超越”这种态度,可以先剔除脑补和八卦环节。仅仅是爱听明星的歌,喜欢他,希望现场见面(一种在场的完满)等等。他们就可以观察上一段中的粉丝,思考其狂热行为背后,是不是蕴含一些心理学或是社会学规律。
之后,可以剔除在场环节,只是喜欢明星的歌而已。在他们看来,上一层人的行为也无必要,毕竟喜欢吃鸡蛋不一定代表喜欢看鸡。他们就可以思考上一层人的行为中,是不是蕴含了“更全面的人”的议题,也就是人并非仅仅是精神动物,而是有全方位的需求。
之后,可以剔除情绪环节,变成仅仅了解明星的歌曲,而没有特别的喜欢感。这有些类似于评论家,他们了解非常多作品,或许已经丧失了对于作品狂热的情绪,但是依然可以评判作品的好坏,观察什么样的作品更受人欢迎。
最后,连作品可能也不了解的人,可以谈论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而且也似乎能解释许多上述问题。
可见,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层次都对上一个层次有所超越,有所“脱离”,有“先验性”。然而,先验在这里并非是仅仅只有一条的分界线,它其实是一个比较级。也正是因此,只要明确了需要剔除的是什么环节,需要反思的是哪一部分,现象学态度与自然态度也并无明确界限。
3-5 因此,意向性究竟有什么内容,究竟如何一项一项地反思,才是重点。其实,只要明确了有什么内容,我们自然就知道如何反思了。简单来说,至少有
A信息的维度,内容。
B知识的维度,主体如何判断信息的效力。
C情绪的维度,主体是否在过程中得到了情绪或是表达了情绪。
D掌控力维度,主体是否在以上三个维度有明确反应,还是作为群体的一员而盲目行动。
E目的的维度,以结果为考量。
等等
这其中涉及的可能是认识,也可能是表达。而其中一些维度,受到符号学,行动哲学,语言哲学的关注。这其中的维度值得仔细观察和思考。